圍中,暗流湧動。
第二天,雙方進入正式的會談。張循闡述了烏孫國的建國曆史,他的聲音沉穩而有力,彷彿每一個字都蘊含著千鈞之力:
“你們烏孫國其實是發源自涼州河西走廊一帶的羌族,跟華夏民族一樣,都是炎黃子孫,只是後來跟著大月氏遷徙到了西域邊陲。我們有著共同的血脈,共同的文化,因此,希望與烏孫國加強經貿合作,共同守護這條連線東西方的絲綢之路。”
烏昊靡聽了這些話很不得勁,心中五味雜陳。拉祖宗的關係,牽強附會說大家都是炎黃子孫、華夏民族,這不就是想讓烏孫像龜茲、移支、姑墨一樣,主動歸附華朝麼?
他烏孫國自立國以來,歷經風雨,從未向任何國家低過頭。如今,張循這番話,無疑是在挑戰他的底線。
不管怎麼樣,他烏孫建國幾百年,無論匈奴、康居、大月氏(貴霜)都沒能打垮他們,他怎麼可能好好的國王不當,去臣服於華朝,當一個臣子麼?
別的不說,現在他當國王,能與華朝皇帝張循平起平坐一起把酒言歡。等他臣服華朝後,哪怕華朝給他一個州長的職位幹,地位也遠遠不如現在,州長和皇帝之間還隔著各部部長、內閣大臣呢!即使內閣大臣,也不過是張循的臣子而已。
他無法接受這樣的落差。
所以,烏昊靡裝作沒聽懂張循的話,只是附和稱絲綢之路對大家都有好處,烏孫國一定會保護絲綢之路的安全。如遇外敵入侵,則可以聯合出擊,保護絲綢之路云云。
他的話語雖然客氣,但其中的敷衍與推諉卻難以掩飾。
張循自然聽出了烏昊靡的言外之意,但他並沒有立即反駁。他知道,烏孫國這麼大的體量,確實不太可能主動歸附,最後終究是要打一仗,才能打服烏昊靡的。
但烏昊靡不臣服,不代表其他人不臣服。因為烏昊靡是國王,而其他人則是臣民,甚至奴隸。隨著張循的到來,那些對華朝心生嚮往的烏孫臣民開始悄悄試探、聯絡。
他們被張循的氣度所折服,被華軍的強盛所震懾,被華朝的繁榮所吸引,願意成為華朝在烏孫國的內應。
張循同樣透過系統挑選了一批人作為死忠內應,安插下來,等待今後雙方開戰的時候打烏孫國一個措手不及。
這些內應有的是烏孫國的官員,有的是商人,還有的是普通的百姓。他們雖然身份各異,但都對華朝忠心耿耿,願意為華朝的統一大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無論烏昊靡怎麼掙扎,烏孫國最終都會成為華朝領土的一部分。這是歷史的必然趨勢,也是張循的堅定信念。他相信,終有一天,烏孫國會成為華朝領土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