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司馬陳圭曰問司馬懿:“當年攻上庸,八路並進,晝夜不停。故能在一旬半時間裡,攻下堅城,殺了孟達。這次遠道而來。為什麼行動卻更加緩慢?”
司馬懿說:“當年孟達軍隊少而糧食能支援一年,我們的兵是孟達的四倍糧食卻不足一月,以一月糧的軍隊對付有一年糧的軍隊,怎能不速戰速決?四打一,即使一半人傷亡,也是可行,當時不計死傷,正是要為有限的糧草爭取時間。而今敵兵多我軍少,敵糧少我糧多,又遇大雨,想速戰也不可能。從出兵開始,我就不擔心敵人來進攻,而是怕他們會逃跑。如今敵軍糧草將盡,我軍包圍尚未合攏,若現在搶掠牛馬,會逼他們逃走。兵者詭道,善因事變。他們現在憑藉人多和大水,雖然飢困,也不肯就擒。這時候更當穩住對方,不能為得小利而把敵人嚇跑。”
司馬懿將計就計,故意示弱。朝廷聽說雨大敵強,不少人請求召還司馬懿。魏明帝卻說:“司馬懿臨危制變,生擒公孫淵指日可待。”
月餘,雨停,水漸退去。魏軍完成對襄平的包圍,晝夜強攻。城內糧盡,死者甚多,其將楊祚等降。時偶有流星自城西南向東北劃過,墜落在梁水附近,城中愈發震恐。城中已經是開始人吃人,公孫淵也很驚懼,於是主動求降。這正是司馬懿的第四招圍而不攻,關門捉賊。
八月,公孫淵派相國王建、御史大夫柳甫請解圍而縛。司馬懿斬殺使者,釋出檄文嚴責:“昔日楚和鄭是並列的國家,鄭伯尚且肉袒牽羊而迎楚軍。孤家為王者大臣,位在上公,而王建等要我解圍退兵,如楚鄭一樣同列相待。二人年老糊塗,必是傳話不符原意,已經將他們斬首。若還有話要說,可再派年少明智果決的人來。”
公孫淵又派侍中衛演來請求定日期送人質。司馬懿對他說:“作戰的大要有五:能戰當戰,不能戰當守,不能守當走,餘二事惟有降與死耳。公孫淵若不肯自縛請罪,就是決心尋死了,不須送什麼人質。”
公孫淵欲從城南突圍,司馬懿縱兵擊破其軍,公孫淵戰死在梁水邊上。司馬懿進入城中,釋放了當年被公孫淵篡奪官位的公孫恭,又為被公孫淵迫害的綸直等人修了墳墓,表彰他們的後代。下令說:“古代討伐一個國家,僅殺其中頑固兇惡的人而已。各位被公孫淵所連累的人,全部寬恕。中原人願意返回故鄉的,各隨己願。”
司馬懿這是傳播價值觀。屠刀讓人掉頭,文化讓人點頭。只有點頭的手段才能帶來長治久安,文化解決一直,想長治久安就得采取文化的手段。武力可以打天下,但不能治天下。
當時司馬懿軍中有計程車兵衣單寒冷,請求發給短襖,司馬懿不給,表示“襦者官物,人臣無私施也”。司馬懿懂這個,皇帝派你去遠方,就能看得出忠誠,如果分了棉衣,背後有多少人盯著你呀。也有忌恨與陷害的。你就百口莫辯。貪婪事小,不忠是大。古代戰功卓著的大將都擔心領導懷疑你的忠誠。殺大將的事太多。太平本是將軍定,不許將軍見太平。
就這樣,憑藉著這超人的軍事才能,司馬懿在原定一年的期限內,勝利班師,完成了常人難以想象的任務,全殲遼東公孫淵,從此遼東太平。曹魏數十年來遼東問題終於徹底解決。
但是司馬懿此役也是造了無數冤孽,司馬懿攻入襄平城後,屠十五歲以上男子七千多人,收集屍體,築造京觀。把公孫淵所任公卿以下一律斬首,殺死將軍畢盛等二千多人。因此此役共屠戮無辜軍民萬餘人。
第一百三十三章 龍脈之氣
脈的本義是血管,引申為像血管一樣連貫的東西。龍的身軀多取材於蛇,可謂以綿長為特徵,那麼,從字面上看,龍脈就是龍的綿長連貫的血管了。龍是來自自然界,卻是不在自然界中生活的神物,其價值和意義主要透過象徵的方式表現出來,因而,大凡綿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