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來到海邊一座五彩的營帳中歇息,並請文武百官一起陪同太宗飲酒作樂。一時間,笙歌四起,美酒飄香。此情此景竟然使太宗忘記了憂愁,沉浸在一片歡樂之中,不知不覺陷入了酣睡。他睡得正香,忽然聽到帳外有波濤洶湧之聲,急忙揭開帳幕向外張望,這才發現自己與大軍正在乘船渡海,而且馬上要到達彼岸。原來薛仁貴擔心太宗因為大海阻隔而放棄東征,便瞞著他指揮大軍渡海。因為皇帝貴為“天子”,所以後人便將這個故事稱為“瞞天過海”。
二,
薛仁貴哄帝渡海唐太宗貞觀十七年,御駕親征,領三十萬大軍以寧東土。
一日,浩蕩大軍東進來到大海邊上,帝見眼前只是白浪排空,汪洋無窮,即向眾官問及過海之計,四下面面相覷。忽傳一個近居海上的豪民請求見駕,並稱三十萬過海軍糧此家業已獨備。帝大喜,便率百官隨這豪民來到海邊。只見萬戶皆用一彩幕遮圍,十分嚴密。豪民老人東向倒步引帝入室。室內更是繡幔彩錦,茵褥鋪地。百官進酒,宴飲甚樂。不久,風聲四起,波響如雷,杯盞傾側,人身搖動,良久不止。太宗警驚,忙令近臣揭開彩幕察看,不看則已,一看愕然。滿目皆一片清清海水,浩蕩無際。哪裡是什麼在豪民家作客,大軍竟然已航行在大海之上了!
原來這豪民是新招壯士薛仁貴扮成, 這“瞞天過海”計策就是他策劃的。(見《永樂大典·薛仁貴徵遼事略》)
成語寓意此計的關鍵在於“瞞”,若“瞞”成功,則勝券在握、萬事亨通;若“瞞”失敗,則事倍功半、弄巧成拙。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瞞”的方式可以分為四種:
一是隱跡潛蹤,即把我方的蹤跡隱藏起來,使對方無法判斷我方行動的方向和位置,然後我方便可以自由靈活地行動;
二是轉移視聽,即把對方的注意力轉移到公開的行動上來,而使其忽略在這種公開行動中隱藏著的不公開行動;
三是示假隱真,即向對方顯示一定的假象,而把真的行動或意圖掩護、隱蔽起來;
四是陽奉陰違,即表面上服從對方以騙得信任,暗中另自行事來實現自己真正的意圖。總而言之, “瞞”是“過海”的前提和手段
瞞天過海計是一種示假隱真的疑兵之計,它利用人們司空見慣的錯覺、常見不疑的心理,進行偽裝,把真正的企圖隱藏在有意暴露的事物中,以起到出其不意地出奇制勝的目的。
防備周密,往往容易導致思想麻痺,意志鬆懈;常見的事情就不會產生疑惑(以致喪失警惕)。秘謀就隱藏在公開的行動之中,並不是與公開行動相對立的。最公開的行動當中往往隱藏著最秘密的計謀。
瞞天過海”的計策,古時人們早有使用。
如:春秋時代,齊姜和狐偃定計,把晉公子重耳灌醉,打發他離開齊國(見《左傳》);
隋代,隋將賀若弼多次大張旗鼓地進行換防,以麻痺敵軍,最後在敵軍毫無戒備的情況下,指揮大軍偷襲並攻克了陳國的南徐州(見《隋書·賀若弼傳》)。
賀若弼換防造勢公元589年,隋朝大舉攻打陳國。這陳國乃是公元557年陳霸先稱帝建國,定國號為陳,建都城於建康,也就是南京。戰前,隋朝將領賀若弼因奉命統領江防,經常組織沿江守備部隊調防。每次調防都命令部隊於歷陽(也就是今天安徽省和縣一帶地方)集中。還特令三軍集中時,必須大列旗幟,遍支警帳,張揚聲勢,以迷惑陳國。果真陳國難辨虛實,起初以為大軍將至,盡發國中士卒兵馬,準備迎敵面戰。可是不久,又發現是隋軍守備人馬調防,並非出擊,陳便撤回集結的迎戰部隊。如此五次三番,隋軍調防頻繁,蛛絲馬跡一點不露,陳國竟然也司空見慣,戒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