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應該是在這個位置吧。”
劉章指了指桌上放著的倭島輿圖道。
“這裡……”
魏延完全沒看出來劉章所指的位置有什麼特殊的。
不過這也不奇怪,魏延是個武將,本身就只會將地理往軍事領域上去聯想,然而劉章這一次根本就不是衝著軍事的問題來的。
輕笑著搖了搖頭,劉章也不賣關子,直接開口道。
“此處存有一處天然的銀礦,而且儲量驚人!”
沒錯,劉章所指之處便是後世的石見銀山的位置,實際上劉章並非是一時心血來潮隨船來到倭島督戰,民族仇恨是一方面,劉章這一次來最主要的目的還是為了倭島上的大量銀礦儲量。
發展經濟嘛,除了強大的生產製造能力之外,貨幣的儲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條件。
華夏大地雖然地大物博,但本質上很多東西都很稀缺,這一點但凡是有一定常識的人想必都不陌生。
比如石油,又比如硝礦之類的,華夏的儲藏量實際上都不是很充足。
而金、銀這些貴重金屬,同樣也是華夏比較稀缺的東西。
而金銀這樣很長一段時間之內被直接當成貨幣的貴金屬的不足,在歷史上也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華夏的經濟發展。
這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明朝,或許很多人都會說,明朝的經濟之所以衰落與其本身繼承於元朝的經濟體制有關,並且能夠舉出一大堆證據,當然那都是真的,但這裡要說明的是,銀這種貴金屬的不足對明朝產生的負面影響。
以明朝為例,公元15世紀正值明王朝處於永樂年間,也是明朝最鼎盛的一段時期,這段時期一般來講整個東亞地區形成了以明王朝為主體的東亞冊封朝貢體制,而倭國與其他明朝周邊的小國一樣,都是嚮明王朝稱臣納貢的屬國之一。
而這樣的大型政治體自然也就產生了一個波及範圍極大的貿易圈,但這時問題就出現了,作為政治與經濟主體的明王朝本身的貨幣產能是嚴重不足的!
所以在這個時期,明王朝在很長一段時間之內都是在大肆進口白銀的,而倭國也是在這個時期先是從朝鮮與東南亞等地透過對白銀的倒買倒賣賺取了不少的差價。
直到……
石見銀山被發現並進行開採為止。
可以說,正是石見銀山的被發現,才讓倭國出現了崛起的契機。
換言之,明王朝的復興帶動了整個東亞的繁榮,也從而催生了世界貿易體系雛形的誕生,但最終分到最大的那塊蛋糕的卻是倭國人!
咋說呢,只能怪後世子孫不爭氣吧,閉關鎖國,鎖到八國聯軍開進了紫禁城,搶走了無數財寶不說,臨走的時候還一把火燒掉了某個老孃們斥巨資打造的大花園……
話題扯得有點兒遠了,不過劉章覺得,一座儲量巨大且純度極高的銀礦與一群養不熟的白眼狼之間如何取捨,哪怕是朝堂上那群蛀蟲們也不會選擇同自己為難。
畢竟如此巨大的利益擺在面前,又有誰不會想著來分上一杯羹呢?
而到了這個時候,駐守在夷州島上的張苞就變相的成為了關鍵,但相對的,想要動張苞就要考慮面對劉章的怒火……
所以,劉章這實際上是在逼著朝堂上的那群人妥協。
要麼對倭人的事視而不見大家坐下來和和氣氣的分餅,要麼拼上一個魚死網破。
很顯然,選擇前者除了倭人所有人都是得利者,而選擇後者的話,或許最終只有曹衝才會是那個贏家。
政治,本質上就是在利益分割中完成意見上的整體統一,至於這個過程麼,則是幾方勢力的妥協,唯一的區別只是幾方勢力各自會取得多少利益,又會做出什麼程度的讓步,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