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官為皇太孫呢?
按照大明的傳統,皇太子的嫡長子在週歲之後就會被冊立為皇太孫。神廟時候因為有國本之爭,所以皇太孫的冊立也拖延了。前些日子崇禎提出在年內冊立太孫,卻被朱慈烺婉拒了。
——是因為皇太子對這個神童兒子還不滿意?嫌他不夠神?可這世上又有幾人能夠像他那樣生而知之呢?
段氏已經忘了遊戲,沉浸在自己的憂慮之中。(未完待續。。)
ps: 求推薦票,求月票~~~!
六一七 弓箭行人各在腰(8)
因為皇太子反對冊立皇太孫,引起了朝野普遍憂慮。大明是個重視傳統的國家,嫡庶有別,長幼有分,嫡長子必然是皇位的繼承人。現在皇太子有虛席以待的苗頭,是否會造成第二次國本之爭?
朱慈烺給出的理由很簡單:遽然給予厚位,恐怕不壽。
這個理由雖然牽強,但小孩子要賤養才能平安長大卻是民間普遍認知,拿到這個解釋也能聊以安慰。
很快帝室和百官就從冊立皇太孫的問題上轉移了注意力。
因為永王慈炤要去京師講武堂讀書了。
別說皇室,但凡家中有些財力的人家都會延請西席,在家中教授子弟讀書。之所以有些人家進士輩出,正是源於這樣的優質教育。在士人眼中,只有家境一般的人家才會去義塾、社學,自然是不可能成材的。
皇室子弟的讀書進學更加複雜一些。首先從教材而言,雖然也是理學的一套,但歷史和古文教育比尋常士子讀的更多。而且不用學習時文制藝,對書法繪畫等藝術領域的學習反而更重要些。在完成了基礎文化教育之後,就是各種治國方面的教育,包括大明典制之類。
朱慈炤要去講武堂讀書,可以說是皇室邁向民間的重要訊號,也可以認為是對皇室傳統教育的破壞。
如果沒有朱慈烺一力支援,崇禎和周後都不肯放他出宮。
講武堂雖然屬於鄉學,但入學便計算軍齡,為大明現役軍人。畢業之後分配入各旗隊,根據成績不等授予士官銜職。如果成績十分優秀,還可以保送進入武備大學,優等畢業生可以直接授予上尉軍銜。
從這個角度而言。朱慈炤非但是入學讀書,更是參軍入伍了。
“如果有皇室宗親入伍,那對於提高武人地位是很有幫助的。”朱慈烺對段氏道:“想當年祖宗也是披堅持銳打的天下,我也曾親臨戰陣,有什麼丟臉的?太祖高皇帝還當過和尚和乞丐呢,相比之下入伍豈不是上檔次得多了?”
段氏看著乳母牽著的小秋官。道:“大人還是希望自家孩子能夠讀書上進。”
朱慈烺笑了:“上進?他再進一步就是我這個位子了。”
段氏瞬間回過神來,分說道:“並非只有地位上往上走才是上進呀。從矇昧無知到通達明理,這豈不也是上進?”
“這般說來也對。”朱慈烺道:“軍隊裡更容易學得通達明理。對了,明日我親自送慈炤去講武堂,有些事順路交代一下。”
朱慈烺樂見慈炤能夠開這個頭,但也要顧慮到永王這個身份對的教學秩序的破壞。在操場上,教官是否敢對慈炤下令乃至下手?周圍同學得知他的身份,是否會故意溜鬚奉迎?一旦出宮,慈炤的權力就會大得令人仰視。是否會對十六歲的花季年齡產生不良影響?
朱慈烺要交代的,便是這些事,比之崇禎、周後更擔心永王是否能吃好穿好,是否能承受得住高強度的體能訓練,是否會墮了皇家威儀……朱慈烺顯然更重視弟弟的成長。
朱慈炤也已經到了分辨是非好壞的年齡,從父母的叮嚀中他感受到了疼愛,從兄長的憂慮中他也感受到了關愛。
“皇兄,我深以為宗室賢良襲封之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