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羅為王,定然可以為陛下屏藩一方,既能夠造福新羅百姓,亦能夠使得天下諸國看到大唐之寬厚胸襟,日後定然能有四夷諸國感受到今日之盛況,從而願意效仿新羅,請求內附,敬獻國璽,則大唐威服四海,千秋萬載,指日可待矣!”
文武大臣們盡皆有些搞不清狀況了……
怎地這兩人忽然之間又聯合起來,一起懟長孫無忌了?
房俊素來與長孫無忌不睦,這不是什麼新鮮事兒,可荊王李元景一貫謙和恭順,絕不肯輕易得罪任何一個人,今日居然與房俊一道,聯合反駁長孫無忌……
瞧瞧給人家趙國公氣得,臉都紅了……
這會兒,李二陛下也犯了難。
皇族之中,有能力經營新羅的,要麼大權在握如李道宗,要麼聲威顯赫如李孝恭,可惜,這兩人不可能放去新羅。餘者,要麼年幼無知,要麼年老昏聵,要麼不甘寂寞如李元景……除去魏王與吳王之外,還真就沒人合適。
魏王?
自然是不成的。
且不說自己捨不得這個腰腹肥闊的兒子去新羅那等苦寒之地受罪,單單只是自己前幾年支援魏王而為其積攢下來的威望,就斷然不能讓其執掌一國,滋生其野心。
屆時兄弟鬩牆,手足反目,致使帝國陷於動盪,那是萬萬不可接受的。
至於吳王……
也不妥。
諸子之中,其實李二陛下最欣賞、絕對最有才華的,就是這個三子李恪,否則當初亦不會說出李恪“英果類己”這等足以使得滿朝文武揣測不已的話語來。
正因如此,若是李恪前往新羅,憑藉其自身才華加上前隋舊臣之襄助,會否在將來形成幹弱枝強之局面呢?
想一想,好像還不至於……
但若是有更好的人選,他亦不會願意讓李恪前往新羅。
比如……
李二陛下的目光,又看向李元景。
本是親生兄弟,誰又不清楚誰的脾性呢?兼且“百騎司”遍佈京師,對於李元景一些小動作,縱然並無確鑿之證據,卻也絕非一無所知。不過是顧忌往年玄武門之變帶來的深遠影響,使得他名聲受損,如今不願意再揹負一個“莫須有”而置手足於死地的罵名而已……
若是能將這廝趕去新羅,憑他的能力絕不足以給中樞造成太大的威脅,自己亦能眼不見為淨,實在是再合適不過了。
只是有些擔憂這個“志大才疏”的兄弟,會將新羅弄得一團糟,導致自己封建天下的大業剛剛起步便遭遇挫折……
所以,他在猶豫。
這事兒尚需好生斟酌一番才是,不能倉促決定。
只是看到蕭瑀不遺餘力的支援房俊,他就覺得有些好笑,既是滿足於蘭陵蕭氏能夠緊跟他這個皇帝的步伐,願意放棄諸多門閥之特權,亦是好笑於自己這般促成蕭家與房家的聯姻,使得蕭氏能夠爭取過來,算不算是“美男計”呢?
可是當他看到房俊那張固然濃眉大眼、英武不凡,卻膚色微黑的臉龐,實在是與眼下頗受歡迎的白麵小生差距很大,不由得暗暗發笑……
殿上的討論並不熱烈,唇槍舌劍的場面較之以往的朝堂爭論未免有些不夠看,一則是此事事不關己,大臣們都緘默以對,再則,便是在權衡得失,一旦表態,便要爭取最大的利益。
實在是今日李元景、房俊以及長孫無忌、蕭瑀的各自態度,令大家捉摸不定,除去長孫無忌實在明目張膽的例行打壓吳王李恪之外,其餘三人的述求,實在是看不懂。
官場之上,未明情況之下便貿然站隊,是最愚蠢的行為。
萬一羊肉沒吃到,還要弄得一身臊,誰幹?
李二陛下微微頷首,環顧左右,緩緩道:“此事,朕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