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豪道:“陳校長、王校長,這些事我們作田的人哪曉得,你們去跟他們三個商量。”
也是隻能跟他們三個商量,確切的說,應該是跟李家明商量。叔伯們喝茶抽菸,自豪地看著自家最得意的兩個子侄展開設計圖,聽他倆講解由李家道設計的未來中、小學。
2000年的錢很值錢,雖然工資漲了,可老師的平均工資也才七八百塊錢,3。4億的捐款即使把這兩座現代化的學校建完,還能剩下兩億多。
“大家放心,工程由我二伯負責施工,學校裡幫著跑跑手續就行。剩下的錢用於成立李氏教育基金,全部注入這個基金,不會放在學校賬上,給學校添麻煩。
以後只要是崇鄉的伢子、妹子能考上本科以上的公立大學,教過他們的小學、初中、高中主課老師都將獲得適當的獎勵。我們鄉里的伢子、妹子考上重點大學,將由李氏教育基金負擔全部學費;如果能出國留學,同樣由這個基金負擔全部學費。”
這樣好,錢不由學校管,當官的就打不了歪主意。可兩位老師又皺起了眉頭,再轉念一想又釋然,崇鄉人不照顧崇鄉人,難道還去照顧高橋、港口人?有了這個獎,以後中、小學的師資就不愁了,哪還會有好老師都想往縣城調?
高興的師長們高興了一陣,好奇道:“家明,標準呢?”
標準當然不能太離譜,但一定要讓老師們過得體面,否則這筆錢捐得就失去了意義。
這幾年縣中的優秀老師流失嚴重,除了體制問題外,更重要的是收入、前途、社會地位的問題。這是個小縣城,乾點什麼事,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都是找熟人、走關係。老師的圈子相對封閉,以前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時,老師的收入雖不高但社會地位不低,也能安於清貧、教書育人。如今經濟大潮一沖刷,人們開始羨慕有錢有勢的人、鄙視窮人,收入不高的教書匠們怎麼辦?
老師又不是聖人,能象王老師、陳老師他們這樣安貧樂道的有幾人?那些感到社會不公的老師們只能抗爭,要麼改行進官場,把自己的幹部身份變成真正的官員;或者離開這個小地方去外面發展,到發達地區的私立學校任教、拿高薪。
要想讓那些優秀老師安於教書育人,就得給他們體面的生活。如果這筆錢能讓老師們安心教書,李家明覺得花得值,教育對山裡的孩子來說太重要了。
“我哪懂這些?除了我傳勐伯、大伯代表我們家外,您二位老師再加上縣中的溫老師、雷老師、政協的胡師公,你們成立一個管理委員會,全權負責基金會每年的獎金髮放稽核,然後讓美國的總部撥款。
剩下的那些錢,我會投資到我姐夫的生意裡去,每年應該會有兩三千萬的分紅,到時候你們看著辦就是了。”
更圓通的陳校長吸了口涼氣,崇鄉這幾年考的大學生多起來了,但一年也就是七八個人,考上本科以上的更只有三四個人。兩三千萬的獎金分給教過他們的老師,恐怕連省城裡的優秀教師,都會到大山裡來任教。這幾年縣中的好老師都往外面跑,不就是衝著待遇去的?
“家明,我覺得你這捐款有點變味,太市儈了!”
這話也只有一生方正的王老師才說得出來,可也只有斯文有理的李家德來反駁、解釋才有說服力。別看李家明現在有出息,但在師長們的眼裡,這伢子有本事、也仁義,就是心機太深沉,有些工於心計。
“王校長,現在的人已經不尊重知識,開始崇拜權力與財富。我們無力改變整個社會風氣,但保持我們崇鄉學子的向學之心也是好的。老師們太清苦了,這個社會又太現實,如果沒有體面的生活,又如何讓老師們安心地教書育人?”
體面的生活?方正的王老師臉上泛起苦澀的笑容,他一家四口三個當老師,可連給王磊在市裡買套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