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秦浩順勢將統治區域重新進行了一下行政劃分:
遊安縣轄區基本不變,人口控制在了十三萬人左右。
舒庸縣更名為遊北縣,並將一部分人口遷出,只保留了六萬餘人。
遊東、遊西兩個附屬領與舒南自治領則是正式併入遊安,改領為縣,經過重新的人口分佈調整後,每個縣約三萬人。
這樣一來,整個遊安國就是五個縣,二十八萬人。
其次,伯爵府也被秦浩從文武二部制改為三公六卿制。
所謂三公六卿制,就是當下主要大國強國普遍施行的三公九卿制的簡化版與另一時空的三省六部制結合產生的又一怪胎。
三公分別是:
太宰也就是國相東方淨遠,管理一切民事。
太尉兼於百川,管理一切軍務。
御史大夫林銅,監督文武百官。
六卿分別是:
戶卿大司農、禮卿大司禮,刑部大司刑、兵卿大司馬、工卿大司空、吏卿大司徒。
這套遊安國的小小朝廷架構,是秦浩與雲山學派眾人幾經商討之後。才定下來的不倫不類的這麼一個怪胎。
其中太尉於百川與大司馬牛發,再加上一個大將軍關豹,形成了一個相互制約,避免軍權被某一人把控。
其實在秦浩看來,牛發這人是個文武全才,但又偏偏哪一方面又不太突出,做大司馬實在是不太合適,但為了搞平衡,也只能讓他先兼著了,否則三公六卿中,雲山學派的人佔的位置就太多了。
即使是秦浩強塞了一個牛發,雲山先生的八個學生,號稱雲山八子,三公六卿就已經佔了六人,秦浩可不敢讓雲山學派一統侯爵府,免得將來被架空。
接著秦浩對軍制又進行了一些變動。
秦浩以保甲制的全面推行為基礎,在整個侯國內設定了五千六百多個甲,將正規軍規模擴充到四旅二十個營。
四旅分別是城防旅,駐防旅、機動旅,禁軍旅,每旅五營。
除了禁衛旅外,另外三旅定期變換性質,互換身份,每一個月一輪換,其兵種全部是歩兵。
禁軍旅則是包括歩兵、騎兵、車兵、水師四個兵種及一個少年營。
這四旅二十營的正規軍需要六千多人,只不過,現在的正規軍還沒有達到滿編狀態,年後還要再次大規模徵召兵員才行。
而鄉勇也相應的進一步擴充,達到了驚人的六十個營。
鄉勇營仍採取輪換值班制,分成四個批次,根據局勢緊張程度進行值休調整,值班為兵,休班為民。
平時值一休三,緊張時就改為值二休二,戰時則全部徵調為兵。
這樣一來,整個遊安的兵力將達到二萬四千餘千人,幾乎是每一甲十戶至少要出四個人要麼當正兵要麼當鄉勇了。
秦浩之所以如此大規模的擴軍,就是為了應對隨時可能到來的懷南大戰。
在他看來,現在懷南地區雖然是三方制衡,但誰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出現二方聯手,合力瓜分另一方的事情。
雖然雲山學派的一眾人都認為至少來年秋收之前,懷南地區不會再出現大的戰事,最多也就是可能出些小摩擦,但他還是不放心。
另外,那些新附之人中的青壯,還是直接抓在手裡更安心。
隨著民政與軍隊的擴充,自然也就多出了許多官職,這就讓秦浩手下的一班臣子們十分高興。
秦浩為了更便於激發文武的榮譽感與能動性,又搞出了官員三等制:
三公上等官員。
六卿、五縣縣令、四旅旅帥,為中等官員。
其餘全都是下等官員。
其實秦浩很想搞出個九品等級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