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錯。
書院是什麼呢,書院可不是學校。書院是類似學校的機構。
書院是漢族民間教育機構。開始只是地方教育組織,最早出現在唐朝,正式的教育制度則是由朱熹創立,發展於宋代。原由富室、學者自行籌款,于山林僻靜之處建學舍,或置學田收租,以充經費。當時,著名的書院有江西廬山的白鹿洞書院、湖南長沙的嶽麓書院、河南商丘的應天書院、江西上饒的鵝湖書院、湖南衡陽石鼓山的石鼓書院、河南登封太室山的嵩陽書院等。後由朝廷賜敕額、書籍,並委派教官、調撥田畝和經費等,逐步變為半民半官性質的地方教育組織。仁宗慶曆年間,各地州府皆建官學,一些書院與官學合併。神宗時,朝廷將書院的錢、糧一律撥歸州學,書院一度衰落。
明代書院發展到一千兩百多所,但其中有些是官辦書院。一些私立書院自由講學,抨擊時弊,成為思想輿論和政治活動場所。最著名的有江蘇無錫東林書院。明朝統制階級曾先後4次毀**院,然而書院有著頑強的生命力,多次毀而不絕,在嚴酷的政治壓迫下,書院師生寧死不屈。東林書院的對聯寫道:“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清代書院達2000餘所,但官學化也達到了極點,大部分書院與官學無異,如張之洞在武昌建立的兩湖書院、廣州越秀書院等等。到了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詔令各省的書院改為大學堂,各府、廳、直隸州的書院改為中學堂,各州縣的書院改為小學堂。至此,書院退出了歷史舞臺。
至清,統治者一開始實行嚴酷的文化禁錮政策,他們害怕書院的自由講學之風會撼動其統治基礎,對書院的活動嚴加控制。到乾隆、嘉慶年間,或許考慮到書院影響久遠,禁不如疏,統治者又改變文化控制的策略,轉而大力倡辦書院;加之清代的學術重樸學,考據需要廣搜異本、比勘眾家,對文獻的需求量極大,書院藏書又逐漸興盛起來。清代的書院藏書事業,超過以往的任何一個朝代,主要原因是興樸學,重經史,更有朝廷賜書和官員賜書,再加上自行刻書的越來越多,書院藏書一時蔚為大觀。後來隨著封建制度的迅速崩潰,書院制度也慢慢解體。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將書院改設為學堂,省城設大學堂,各府合直隸州改設中學堂,各州縣改設小學堂,並多設蒙養學堂。於是,從唐朝興起的書院,至此算是基本結束了。所有書院藏書便陸續為各地圖書館所接收。只有極個別的書院(如瀋陽的萃升書院)延續到20世紀20年代。書院既以擁書講學為務,無書即不成書院。因而歷代書院都比較重視藏書,無不以藏書浩富為榮,只是限於環境和條件,在藏書規模上有大小的差別而已。書院藏書是書院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圖書的收集、整理與流通,始終是為著書院的講學活動而服務的,綜觀中國古代書院的發展史,可以看出書院教育事業的興衰與書院藏書的發展是息息相關。
臨淮書院是固始最有名的書院,吳吉蘭的爺爺,伯父,父親都在臨淮書院讀過書。臨淮書院座落在美麗的淮河岸邊,所在的三河尖鎮是聞名全國的商業重鎮。
',!'
 ;。。。 ; ;
第四章二皇子的初戀
紫禁城的冬日總是來得格外早,滿月高掛,承乾宮外的寂寂甬道上,一個粉雕玉砌般的女娃坐在宮門前,身旁放著炭盆,兩隻小手不時伸向炭盆,卻總在火苗“啪啪”作響時,迅速縮回袖中。
“你一個人在這裡做什麼,不冷嗎?”
出聲的是個十多歲,手裡捧著厚厚一疊書的清秀男孩,有著白皙的面容,小身子站的挺直。
女娃抬頭看向他,“你也是一個人啊,你又在這裡幹什麼?”
男孩拍了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