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要搞政治,你就得組黨,入黨,毀黨,造黨,分黨,合黨……。一言以蔽之,萬變不離其黨,才是入朝為官的不二法門。據說一九八八年蔣經國在臺灣&l;開放黨禁&r;後,不期年,寶島便出現小黨一百餘個之多。民初國會選舉時,據吾友張玉法院士的考據,大陸上竟有大小政團六百家【見張著「民國初年的政黨&r;,臺北市,一九八五年,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頁二三】。何以如此之多呢?作者再引當時政論家黃遠庸之言曰:
既已聚千奇百怪之人而相率為黨,遂即鑄成千奇百怪之黨,蔓延於國中;乃復演為千奇百怪之拜政黨論,或毀謗政黨論,以相攻於一隅。於是乃有黨與黨之爭,有黨與非黨之爭,更有一黨之中一部分與一部分之爭。【同上,頁一三,引遠生遺者】
玉法這本五八四頁之鉅著,所談千奇百怪之事是徵引不盡的了,但是如把民國初年的政黨,摸出點頭緒來,也未始不可大義微言一下。蓋民初的政團實始於清末,而清末的政團實始自康、梁的強學會。康氏的教條主義把強學會弄垮以後,各省小會林立,雖群龍無首,然其宗旨與成分,大致相去不遠。戊戌以後康、梁避居海外,與孫、黃的革命派相競爭,儼然形成兩大主流。迨清末立憲運動在國內風起雲湧,兩派又同時回流,滲入各省的參議會。武昌起義一聲炮響,原立憲派(包括康、梁的老保皇派)也加入革命,牆倒眾人推,兩派就水乳難分了。如今國會開始競選了,各小黨小政團,又各為小團體利益,或分或合,甚至不惜毀黨造黨,來各取所需,就形成上引黃君所說的&l;千奇百怪&r;的現象了。
同盟會擴大為國民黨
迨宋教仁從唐內閣下崗之後,他乃以不世出的組織天才和用不完的精力,來擴大同盟會的基礎,通吃有志來歸的各小黨,另組國民黨了。宋教仁和孫中山原是同盟會中的兩大智囊(thk tank),而孫所搞的多半是海闊天空的哲學思想;宋所搞的則是扎紮實實的行動計畫。事實上民國臨時政府中許多根本大法如&l;臨時政府組織法&r;、&l;臨時參議院組織法&r;和&l;臨時約法&r;差不多都是宋教仁一手起草的。宋教仁是個搞行動的理論家,和有野心、也有理論基礎的組織家,少年氣盛,不忍不讓,不像孫公是頗能忍讓的一尊&l;大炮&r;也。所以袁世凱之怕宋,實遠甚於怕孫。
當宋氏從唐內閣下崗時,各省為搞國會選舉,正是緊鑼密鼓聲震全國。這時南北小黨共有數百家之多【吳相湘教授曾查出諸小黨文獻多至&l;百數&r;,見吳著「孫逸仙先生傳&r;下冊,頁一一六四;張玉法教授則發現至少有三百個,見上引張書】。
【筆者附註】:蔣經國在臺灣開放黨禁之後,某日我在北京一次餐會上,北京市政協主席白介夫先生告我,他前晚曾請臺北來訪的新政黨的某黨魁吃飯,問明姓名,原來是我們文藝協會中,瀟灑風流,才氣縱橫的一位小友,他平時只喜歡藝術和美女,想不到這次也下凡做了黨魁。後來我們在臺北又吃酒了,我問他&l;要競選總統嗎?&r;我們相抱大笑,樂不可支。
民國初年黨禁大開之時正是如此。但是這些小黨黨魁,想選上一個&l;議員&r;,實非易事。所以他們一定要向大黨靠攏才有希望。這時宋教仁正在擴大同盟會為國民黨,因此他就對這些小遊擊隊加以招安收編了。但是宋教仁現在是名滿天下,有首相資格的大黨魁,你要望門投靠得有一定政治本錢呢;否則你只能做做諸侯的附庸,甚或附庸的附庸呢。所以宋氏這次組黨只看重了&l;統一共合黨&r;、&l;國民共進黨&r;、&l;國民公黨&r;、&l;共和實進會&r;幾個較大的小黨。它們若非真有群眾基礎,就是有名滿全國的黨魁,才能邀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