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26·12書說:“孔子不能容於世(1),周流遊說七十餘國(2),未嘗得安(3)。”夫言周流不遇(4),可也;言幹七十國(5),增之也。
【註釋】
(1)容:容納。這裡是被任用的意思。
(2)流:遊。
(3)以上事參見《史記·孔子世家》、《淮南子·泰族訓》。
(4)遇:遭遇。這裡指受賞識和重用。
(5)幹:求取。這裡指追求官祿。
【譯文】
書上說:“孔子不能被世人任用,就周遊七十多國進行遊說,還未曾得到安身。說孔子周遊得不到賞識和重用,是可能的;說他去七十國追求官祿,是誇大。
【原文】
26·13案《論語》之篇、諸子之書(1),孔子自衛反魯(2),在陳絕糧(3),削跡於衛(4),忘味於齊(5),伐樹於宋(6),並費與頓牟(7),至不能十國。傳言七十國,非其實也,或時幹十數國也。七十之說,文書傳之、因言幹七十國矣。
【註釋】
(1)諸子之書:指春秋戰國時期各個學派的書。
(2)反:同“返”。參見《論語·子罕》。
(3)在陳絕糧:參見1·3注(2)。
(4)削跡於衛:參見5·6注(4)。
(5)忘味於齊:孔子到齊國,因為聽到演奏舜時的《韶》樂而三月忘掉了吃肉。參見《論語·述而》。
(6)伐樹於宋:孔子周遊列國路過宋國,在大樹下和他的弟子一起演習周禮,聽說宋國大臣桓魋(tu0頹)要殺他,便慌忙逃走。大樹後來還是被桓魋砍掉了。參見《莊子·讓王》。
(7)並:合併:這裡是加上的意思。費(b@閉):春秋時魯國的城邑,在今山東省魚臺西南費亭。公元前502年,季氏家臣公山弗擾佔據費邑,叛變季氏,曾召孔子去做官,孔子想去。頓牟:即中牟,春秋時晉國的城邑,在今河南省鶴壁市西。劉盼遂說:“頓牟即中牟之異稱。晉人中、頓互混,語音則然。”公元前490年,範氏家臣佛肸(b@x9畢西)佔據中牟,抗拒趙簡子,曾召孔子去做官,孔子想去。這二件事《論語·陽貨》上的記載是“子欲往”,並沒有說他一定要去或去了。又未見其他書籍有記載,故疑王充另有所本,或記錯了。
【譯文】
察看《論語》和各家學派的書,孔子從衛國返回魯國,途中在陳國斷了糧食,在衛國被剷除車跡,在齊國忘記了肉味,在宋國因習禮大樹被砍,再加上到費城和頓牟城去做官,到過的地方不超過十個國家。傳說到過七十國,不是事實。或許孔子為求取官祿到過十多個國家,至於到過七十國的說法,是書籍上的記載,因而說他為求取官祿到過七十國。
【原文】
26·14《論語》曰(1):“孔子問公叔文子於公明賈曰(2):‘信乎(3),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4)?’公明賈對曰:‘以告者過也。夫子時然後言(5),人不厭其言也;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也;義然後取,人不厭其取也。’子曰:‘豈其然乎?豈其然乎?’”夫公叔文子實時言、時笑、義取(6),人傳說稱之;言其不言、不笑、不取也,俗言競增之也。
【註釋】
(1)《論語》:指《論語·憲問》。
(2)公叔文子:姓公叔,名拔。(《左傳》作“發”)。春秋時衛獻公之孫。曾做衛國大夫。“文”是他死後的諡號。公明賈:姓公明,名賈。公叔文子的使臣。
(3)信:言語真實。
(4)夫子:古代對男子的尊稱。這裡指公叔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