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銳氣,挫叛軍之鋒芒,壯我軍之聲勢!”
“敵軍人多勢眾,我軍尚需分兵守城,只怕戰之難勝。”是儀據理力爭。
是儀是徐晃在南征途中招募到的幕僚,祖籍青州北海,自幼飽讀詩書,略通兵法,後來因為黃巾之亂南下避難會稽,徐晃率軍過會稽的時候親自登門招攬,是儀遂欣然出仕,在徐晃手下擔任參軍直到現在。
對於是儀,徐晃還是比較尊重的,而且軍事會議就是需要辯證討論,分析利弊;若是大家都毫無主見的唯唯諾諾,那也就沒有軍議的必要了。因此徐晃也不生氣,耐心的與是儀辯論。
“昔年,淮陰侯韓信背水列陣,在井陘以三萬軍大破趙軍二十萬,名垂青史,傳為千古佳話。如今我軍有四萬餘人,縱使留下一萬人守城,尚有三萬人可出戰,而賊兵能戰者不過五萬,我背水擊之,定可一鼓破敵!”
是儀仍然固執己見:“韓信所背之水,河水深達數丈,士卒無路可退,所以三軍才戮力死戰!而蒲河與瀘河最深之處不過丈餘,況且背後就是廬陵,將士們知道有退路,定然不會豁出性命。背水列陣,非但不會激勵士氣,反而會阻礙我軍撤退,此乃不智之舉,某以為斷不可行!”
就在徐晃與是儀陷入爭辯之中的時候,盧象升忽然撫須大笑:“哈哈……公明兄的背水列陣倒是啟發了盧某,我有一計可破賊兵,說不定能夠生擒陳玉成,亦是未知!”
徐晃喜出望外,向盧象升拱手道:“象升想到了什麼妙計,快快說來聽聽?”
盧象升大踏步的走到沙盤面前,指著廬陵城南三十里外的蒲河,以及二十里的瀘河:“這兩條河流並排向東,可助我軍大獲全勝。公明將軍、仲勳將軍、子羽參軍附耳過來,聽聽盧某這計策如何?”
徐晃及林沖、是儀聽完之後齊齊擊掌叫好:“此計可行,定能大破賊軍!”
既然眾將達成了一致,徐晃當即調兵遣將,命盧象升引兵一萬,迅速出城,前往瀘河上游截斷水流。命林沖率兵一萬,在瀘河及蒲河之間的這段路途上設伏,命是儀率兵一萬據守廬陵,自己則帶了一萬人馬出城向南,背水列陣迎戰太平軍。
隨著嗚咽的號角聲響起,諸將各自引兵,按照計劃行事。
徐晃領著一萬人出了廬陵一路向南,走了二十里,便來到了寬十五丈左右的瀘河邊上。這是廬陵境內最寬的一條河流,夏季水流豐沛,但由於此刻冬季尚未過去,因此河水只有五六丈寬,深度不過一丈有餘。
徐晃命人在河面上搭了兩座浮橋度過,部將建議道:“天色尚早,不如再建幾座浮橋,免得退卻之時自相踐踏!”
徐晃撫須笑道:“放心好了,我軍退回來之時,這瀘河定然乾涸見底!倒是前面的蒲河之上應該多搭幾座浮橋,便於撤退!”
眾將校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這瀘河的水雖然比不上夏季,但也有五六丈寬,一丈多深,怎能說幹就幹?但軍令如山,眾將校也不敢多問,只能尊令行事。
大軍過了瀘河,向南走了十餘里,又來到了另一條平行流淌的蒲河面前。這條河流的水流量與河床寬度稍遜於瀘河,但河水也有三四丈寬闊,深達丈餘。
徐晃再次下命在河面上搭建浮橋十座,然後全軍過河,在河對面背水列陣,靜候太平軍先鋒部隊的到來。
副將再次建議:“將軍,背水列陣的精髓在於置之死地而後生,我軍搭建這麼多浮橋,眾士卒都知道有退路,焉能戮力死戰?背水作戰的優勢無法發揮,以寡敵眾,恐不能取勝!”
“哈哈……你儘管依計行事便是!這浮橋可不僅僅只是給我軍留的退路,而是給太平軍準備的……”徐晃撫須黠笑,對於盧象升的謀劃佩服不已。
因地形而定計策,不墨守成規,這才是一個出色的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