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給孔老師創造環境,姚師爺帶我們出來抽菸,詢問了去見黃老闆的事宜。 我本想驗證一下犧牲一個墓換取另一個墓的猜測,不過我忍住了,沒有領導喜歡下屬比自己聰明,更何況我們這些盜墓賊呢。 屋外濃烈的狐狸騷氣,讓所有的煙都沒有味道。 姚師爺道:“你們知道銘文最多的青銅器是什麼嗎?” 其實我知道,但看姚師爺一副要說教的模樣,我只能搖頭。 “是曾侯乙編鐘,全套編鐘3755個字,排在第二的是藏於臺灣省故宮博物院的毛公鼎,全鼎497個字,第三是大盂鼎,銘文291字,排在第四的是秦公簋,銘文104字,我數了一下,咱們挖出來的鼎,一共547個字,青銅門上面973個字,這兩樣東西,能排進青銅器字數的前三。” 姚師爺越是這麼說,我越覺得青銅鼎賣虧了,被黃老闆的歪理邪說教育的,我有點像個商人了。 單單按字數算錢,我們挖出來的鼎價格也超過了一千五百萬,真不知道黃老闆和姚師爺有什麼見不得光的關係,能讓姚師爺半價賣鼎。 對於青銅鼎來說,黃老闆也是個過客,真不知道便宜誰了。 我個人也是十分喜好青銅器,等我有錢了,我非得買點青銅器作為擺件。 姚師爺繼續問:“知道青銅器為什麼叫青銅嗎?” 我心裡暗笑一下,配合地點頭,姚師爺哈哈一笑,說起了青銅。 青銅並不是因為銅鏽是青色的而得名,古人開採的銅礦石因顏色是暗紅色,所以叫做紅銅。 而青銅是一種合金,就是將紅銅、錫按比例混合而成的一種合金。 《周禮·考工記》中記載:“金有六齊:六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鐘鼎之齊;五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斧斤之齊;四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戈戟之齊參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大刃之齊;五分其金而錫居二,謂之削殺矢之齊金錫半,謂之鑑燧之齊。”。 這裡的“齊”讀作ji,四聲,是個通假字,通“劑”,意為劑量。 說人話就是,六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鐘鼎之齊,翻譯成現在的話——澆築鍾、鼎的青銅配方是六分之一錫和六分之五的紅銅。 錫是軟的,銅也是軟的,古人相信兩柔合剛,在紅銅中加入錫能明顯提升青銅的硬度。 不過物極必反,太硬也不都是好事,剛則易折,到了東周時期,工匠會在銅錫合金的基礎上加入鉛,用來降低青銅器的硬度。 當然,也可能是為了別的目的,比如青銅編鐘,不同的硬度代表著不同音色,所以一架編鐘的青銅合金比例是不同的,脆音需要高硬度,低音需要低硬度,還有顫音什麼的,都得按比例去調整銅、鉛、錫的比例。 所以,能造出編鐘的古人,怎能只用牛逼二字去評價。 曾侯乙編鐘出土修復後,還演奏過三次,第三次演奏是為了慶祝香港迴歸,網上有當時的影片。 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去短影片平臺搜一下《1997天地人交響曲》,聆聽一下來自兩千年前的聲音。 我問姚師爺關於孔老師的來歷,姚師爺講了一個很長的故事,故事從臺灣省的鎮館之寶毛公鼎開始說起。 (故事有點長,和劇情沒有太多關係,不喜歡的小夥伴可以跳過。) 毛公鼎是西周晚期的青銅器,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 道光二十三年,毛公鼎被陝西岐山縣董家村的村民董春生、董治官在村西地裡挖出來。 此事在當地引起了不小的風波,有古董商人前來收鼎,董春生以白銀三百兩的價格將鼎賣給了古董商,但在古董商運鼎之際,董治官覺得賣虧了,所以就阻止古董商運鼎,想要拉走也行,得加錢。 古董商也是聰明,他賄賂當地知縣,知縣以私藏國寶的罪名抓捕董治官,董治官鋃鐺入獄,毛公鼎被古董商運走。 (想想有點可笑,董治官父母給他起名治官,沒想到到頭來被官給治了。) 多次輾轉後,毛公鼎落在了兩江總督端方的手裡,端方死後,家道中落,家人將鼎抵押給天津俄國人開辦的華俄道盛銀行,當時有英國人想買,出價五萬美金,在清末民初的時候,五萬美元的購買力相當嚇人。 不過瑞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