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紅軍在美德同盟軍的打擊下損失慘重,但蘇聯人口較德國有優勢,蘇軍在獲得中華帝國的軍援後依然能夠組織起近四百萬的一線部隊,而美德同盟軍的兵力則下降至不足一千萬人,這還包括義大利、西班牙等同盟國的部隊在內,真正有戰鬥力的只有不足六百萬人。
能夠迫使希特勒在蘇聯戰場採取守勢,蘇聯的幾百萬紅軍僅僅是配角而已,真正迫使美德聯軍放棄進攻斯大林格勒的還是在頓河——高加索一線的亞美尼亞軍的夏季攻勢。
在中華帝國向美德同盟國宣戰的一個星期後,作為中華帝國在高加索地區最強有力的盟友——亞美尼亞軍第一個向德國宣戰,並且調集最jīng銳的第一裝甲集團軍向頓河方向的德軍發起了猛攻。(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援,就是我最大的動力。)RQ
………【第644章 鋼鐵的碰撞(中)】………
亞美尼亞之所以敢直接進攻德國,這根亞美尼亞作為中華帝國在中東地區的最重要的盟友有著絕對的關係。
亞美尼亞軍被中華帝國武裝到了牙齒。中華帝**現役的大量裝備都能夠在亞美尼亞軍中找到影子,這使得亞美尼亞軍雖然不足十二萬的兵力,卻是一支全面實現機械化的軍隊,戰鬥力極為強悍,號稱世界第二陸軍並非偶然,而是按照中華帝國的軍力標準,亞美尼亞軍是世界上繼中華帝**之後第二個完全實現軍隊機械化的國家。
如果單論機械化兵力,德軍不過只實現了四分之一的主力部隊的機械化,約五十萬人左右。美軍主力部隊當中實現機械化的部隊很多,約佔總兵力的三分之一左右。但隨著中華帝國的參戰,中華帝國海軍封鎖了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所有航線,並且終止了向同盟國提供石油。
這樣一來,歐洲戰場上的石油供應開始縮緊。儘管德軍努力恢復羅馬尼亞石油產量,但也僅僅恢復至大轟炸前的三分之二水平,這是不足以支撐美德同盟軍的燃油消耗的,甚至德國國內的工業用油都滿足不了。
石油成為嚴重製約美德同盟軍在歐洲作戰的因素,迫使德國不得不獨自承擔同盟國家的石油消耗。好在德國大規模建設了煤化油工業,在嚴峻的形勢下,希特勒將煤化油工程跟核武工程一併提升為德國頭等大事的地位。這令德國的煤化油產量大幅度提升,年產達到了1200萬噸。
不過,這是在德國不顧及煤化油成本的前提下,先軍政策下忽略了煤化油的成本,一桶煤化油的提煉成本幾乎數倍於原油開採成本,長期大規模的使用煤化油將使得德國在經濟上陷入困境,直到最後被拖垮。
因此,希特勒很清楚德國目前的處境。絲毫不比美國更差。希特勒在對華宣戰後,就已經意識到了中華帝國會凍結對德國和整個同盟國的石油出口,他更清楚跟中華帝國開戰將是一場曠rì持久的消耗戰,所以石油就成了德軍能夠擋住中華帝**的攻擊,一直撐到德國研發出核武器之後的關鍵因素。
而希特勒同樣很清楚,蘇聯的外高加索石油區目前在亞美尼亞軍的實際控制之下,亞美尼亞作為中華帝國的鐵桿盟友絕對不會將外高加索的石油給德國的。而外高加索的石油資源豐富。一旦德軍將其佔領,那麼將從根本上解決德國的石油短缺問題。甚至都不再需要提煉煤化油了。
於是乎。希特勒在對華宣戰後立即召開的軍事會議,在第二次斯大林格勒戰役還未明朗的時候就集合20多萬jīng銳德軍部隊向亞美尼亞軍控制的頓河流域推進。
希特勒要奪取外高加索石油區,亞美尼亞zhèng fǔ自然不會坐以待斃,於是亞美尼亞軍主動出擊,先發制人進攻頓河流域的德軍就成為其必然選擇之一。
亞美尼亞軍主動出擊的第三個關鍵因素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