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帶來的力量與心力的挑戰。
按說,這最早的攀巖者應是遠古的人類,可以想象,它們為了躲避獵食者或是敵人,而在某個危急的時刻縱身一躍,於此成就了攀巖這項運動~最早的攀登記錄,是前人帶著簡單的鉤子和梯子,憑著經驗和技巧登頂成功。
相較現代的攀巖,主要是岩石峭壁或人造巖牆,攀登時,不用工具,僅靠手腳和身體的平衡向上運動,手和手臂根據支點的不同,採用各種使力方法,如抓、握、掛、摳、撐、推、壓等。至於安全帶、保護繩、繩索等的配備,在這裡好像很難,那空手吧。
找到了這裡,就成了空閒時的一項必修活動。
轟隆隆的風箱,呼呼的爐火,咕嚕嚕的開水,撲騰騰,白胖胖的餃子跳進了湯鍋裡,一會兒狗刨,一會兒自由泳,到最後,嘿嘿,落到了我們的肚子裡。
過了那一天,喜悅的忙碌就此淡化,一切又從起點開始,雖說跟例行公事差不多,但這個傳統,讓你記得你曾經是個人,在過去的一年,不管出力多少,收穫多少,至少這一天,還有個時間的概念,活著的概念。
‘那個,坐最後一排的’哦,看到老師的眼神,‘別看了,就是叫你呢’耶?被抓住現行了嗎?站了起來,臉燒得慌,‘回答一下剛才的問題‘哦,這樣子啊,嚇我一跳。
啥問題?就是如何看待文、武二者的關係。
恭敬,答曰:‘文武的本體是人這個主體,相對於文對峙於智,體則對峙於武,二者表面看來是,武能定邦,文能安邦,但相互間缺不了一個德字,與其說是文與武的發展,不如說是德字為紐帶的德、智、體的和諧發展,以鍛鍊為本,學會健康,以修進為本,學會求知,以進德為本,學會做人,以適應為本,學會生存,如此一來,才能建立起文武互補下的平衡、良性迴圈,進而獲得真正的文修、武修或文武雙修’。
也許是這樣的白話很直白,也許這看似不起眼,但卻反映千年後的正統教育的格言、人生警句簡單的如此應景,啪啪,有人鼓掌,一看,哎,這守一太情緒化了。先生一個揮手,示意坐下,才舒了一口氣。
崇武是時下所追奉的,否則,吞併指日可待,因此,剛才說的話雖沒錯,但還是應時事才好‘德、智、體和諧,建立在國之穩定的基礎上,眼下……’意思是大環境是武為上,為主,文為輔,是呀,我知道,只是在這裡,還是不要成為武夫子才好。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沒錯,然窮兵黷武,攻城拔寨,一將功成萬骨枯,不是主戰與不主戰,而是秉承善上若水,厚德綿延的同時,在任何時候決不放棄武力,以為民謀求祥和安寧的生存之地,難道不是嗎’哦?!
從莫先生那裡出來,想著,‘不能鋒芒畢露,也不能默默無聞’我是屬於前者,還是屬於後者,還是都不屬於,一直以來,平心而對,隨心而為,傷得是自己那又如何~矛盾,本就糾結於與人如何相處。
對於寧肯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這樣的境界和氣度,咱是比不過,而且也沒有,所以,╮(╯▽╰)╭。還是老樣子,依心而為吧。
原本一月去個兩三回的攀巖特訓,變成了經常的、間斷式訓練,期間還認真總結,查閱相關書籍,不斷提高攀爬能力,換到現下,真有種返璞歸真的感覺,啥感覺,猩猩啊,大猩猩。
於是,天晴的日子裡,崖壁上,總能看到某個身影在移動,偶爾還能聽到不合時宜的變異狼吼。另一方面,學業自是不能荒廢,除了主修的文治,更是輔修了軍事,實際上,後者花的功夫更多一些。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文武雙修,努力上進。
功名利祿如過眼浮雲,但是考試的過程卻是值得珍藏的記憶。即使沒有如今的身份、背景,也會努力向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