鋤身短,新手使用兩個小時後手裡才會起水皰。
挖鋤,這種寬達二十多厘米,厚重非凡的鋤頭,一般是用來挖農田的,典型的男人用具。
村裡並不是所以的農田都用耕牛,好比你能把牛牽到山峽谷裡專門為你耕一塊田?還有一些旱田,或是一天下來牛耕不完的農田,村裡牛少,大家都在排隊呢。這時候剩下的一些田,村民就自己出手了,抗鋤頭去挖農田,這是一個人和牛比力氣的活計,不是壯漢幹不下來。
選一把月鋤往後面山走去,先鋤一塊比較肥沃的土地出來,用來培育種苗,麥子是直接把種子點在坑裡就行,但是玉米,稻穀,紅薯,都需要單獨培育苗種,這是個細緻活,沒實際操作過根本學不來。
方文雖說不算是一個種地的老手,可在農村長大,耳聞目染之下,也基本都會了。
屋後一片梯土都是自家的土地,還有一部分分佈在後面山各處,全部檢視下來,也要花近一個多小時的路程。
就在屋後選了一塊,四月初,正是雜草繁盛的季節,廢了些功夫拔出一塊地來,這時候就開始翻土了,第一次使用鋤頭的人,你會發現所有的泥土會自然的往你腳下跑,挖出來成一堆堆的,一點也不平整。
如果你仔細檢視一個老農挖土,絕對是一種藝術的享受,鋤頭舉過頭頂,輕巧的落進土裡,在輕輕一拉,泥土鬆散騰了一下,這時候抽出鋤背翻動,或側身,或翻轉,靈巧的敲在大塊的泥土,起起落落,如蜻蜓點水,等回味過來時,老農早已經腳步前,繼續挖掘前面的泥土了。
遮陽的草帽,滴答的汗水,番轉的鋤頭,泥濘的膠鞋,不遠處一個鐵製水壺,幾個粗碗,蛐蛐聲,螞蚱聲,風聲,針葉唰落聲……這才是人與自然和諧的完美演義。
人每天干活會累,土地也是如此,開春種玉米,紅薯,油菜,但在秋收之後,這土地就要空閒下來,讓其慢慢恢復,而村民在冬季就要把土地翻動出來,或施肥料,或撒草灰,或乾脆直接淋糞便,這樣開春後種出來的糧食才會豐收。
如果你連土都難得翻動,直接挖了小坑就種,這後果就是別人收穫一千斤,你可能連三百斤糧食都不到。土地也會越來越貧瘠……
鋤禾日當午,汗滴河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培育玉米種苗的土地要求更高,翻動之後,要用手把泥土細細撮成粉末,施肥料,在用豬尿均勻的淋在土,這之後還要光腳去把土踩得稀爛,一直到隨便抓起一坨都能來捏小人為止,然後用刀在土地劃出小格子,在每個小格子裡放兩三粒的玉米種子,撒完種子後,還要用竹條和塑膠薄膜支起一個小帳篷,也就是小型的溫室出來。
等玉米苗長到十來厘米左右高,就用灰矬子連根帶土一起剷出來,這才能往其它土地裡種去。
種糧食容易,可要想豐收,真不是個容易的事,多數年輕人不願意種地或許跟這方面也有關係!
撮了撮手,多年不幹農活,這手都起了,想當年,那雙全是老繭的手就是抓帶刺的滕條也不會疼,由簡入奢易,從奢入簡難啊!
把土地搗騰完,天已經漸黑了,這肚子還不餓,索性把玉米種子拿出來,今天晚就忙完,明日接著去山翻土。
玉米種子買了三斤,足夠種植自家的幾畝山地了。
等全部忙活完,天完全黑了下,方文滿意了看了又看,種下玉米,有了收成,就可以大量養殖家畜。
“疑!”
這時,掛在胸口的“珠子”忽然白光大盛,照亮了周圍幾個平米的地方,白光覆蓋之下,玉米種子竟有些不一樣了,彷彿在回應一般,也漸漸冒出微弱的白光,黑夜中,猶如落在土裡成片的熒火蟲……
這是怎麼回事?方文看著發光的玉米種子,心下駭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