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再知道確切的山頂洞人的資訊。再次獲得確切的資訊已經在6千年以後。
距今一萬二千年,山頂洞人的後代遍佈了北從桑乾河南到漳河的大片地域。這個時期的山頂洞人後代應了那句話:“成千上萬個氏族林立”。這成千上萬的分支後代就稱作太行人。太行人延續下來母親首領的習俗。母親首領群分作兩支母親群。這兩支母親群生了女孩留在自己群,生了男孩就互相交換,這樣來實現群外婚。這樣的關係叫作姊妹群。
太行人時間在距今萬年以後。故事從冰期末期說起。
因為氣候變暖,太行人走出山洞,走向河谷平地。距今萬年,發生了世界性的大洪水。這一次的大洪水由地熱運動引起,末次冰期轉向末次暖期。地熱噴發伴隨了氣候變暖,大洪水和海水上漲。
因為大洪水,生存在河谷平地的太行人遭到了滅絕性的災難。古人的遺址堙沒在洪水下面。今天的黃土高原和渭河平原都是大洪水形成的地貌。這兩個地區先是積水成湖,後是淤積出陸地(黃土高原早於渭河平原形成,至少在上一個暖期)。因為海水上漲,河北東部(華北平原)浸沒在海水裡。
上面是黃河土地地貌演變的輪廓。上述的地貌演變不是從地質學知道,地質學沒有提供出來這麼清晰的資料。地貌的演變是從考古學分析出來。比方說,某個地區,華北平原這個地區:北面桑乾河和南面山東丘陵都發現了遺址,西面太行山和東面遼寧都發現了遺址。可是華北平原卻沒有遺址出土。這是因為華北平原的遺址被洪水浸沒的原因。再比方說,在河南平原沒有出土萬年以前的遺址。這是因為黃河以北和河南以西的古人受到海溝和山地的阻攔,沒有進入河南平原。
大洪水發生在距今萬年,如果說中華社會開始於距今萬年,那麼,社會從大洪水時期開始,如果說中華社會開始於距今八千年,那麼,古中華人是在經歷了一場大洪水以後進入了社會。在大洪水時期,太行人生存的地區浸沒在海水中,成百上千的始族躲避洪水,尋找生路。
這一場洪水從南方開始,淮河的地勢比漳河低,海水從淮河向漳河涌進。從漳河水域向北,據古書記載,生存著四支始族,這四支始族是昭明,相土,昌若,曹圉yu。這四支始族先後被洪水逼向桑乾河。
前文說過,因為黃河海溝的阻隔,芮城人擁擠在山西南部,一部分遷徙到太行山以東。這四支始族就是向東遷徙的人口和山頂洞人後代匯合起來的始族人。芮城人後代和山頂洞人後代在這片土地上經歷了幾個冰期和暖期。大洪水來了以後,相土,昌若和曹圉退向了太行山,還有的始族退向了山東丘陵。退向山東丘陵的始族後代古書稱作“蚩尤”。昭明人退向桑乾河。
昭明人
大洪水繼續向北湧,漫過了分水嶺,昭明人向北,與洪水賽跑,開始了苦難的經歷。昭明人聽說北方有一個“泰澤”(渤海),水清草肥,食物豐足,很出名,就一直向北,遷徙了幾十個日夜,泰澤已經遙遙在望。
就在昭明人向北遷徙的途中,海水從兩個半島的缺口處湧進渤海,渤海的水面掀起滔天巨浪,往日的清水變得又苦又鹹,無法飲用,野馬和野驢向北遷徙,不見蹤影。水面的飛鳥也不知道飛向哪裡。海水暴漲,湧向低平的土地,渤海岸的始族向西退避。昭明人也從渤海邊向西退避,退到了北京,周口店一帶。
距今萬年以前,渤海是一個大湖,古名泰澤。西從太行山腳下,東到遼寧的本溪,海城,北從燕山腳下,南到山東丘陵是一片低平的寒溫帶草原帶。湖水清清,土地嫩綠,馬,牛成群,水禽棲息。
距今萬年開始,海水上漲,從今天的海平面向上百米的高度內,都在海水以下。如果不是大洪水的浸沒,將留下仰韶文化一樣地遺址。因為大洪水,太行文化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