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艘秦級戰艦和一艘廣州級武裝貨船出港遊弋,防止被敵人全堵在港口裡。
然後派出三艘通訊船向西運動,試圖搞清楚這支艦隊的具體來歷,再根據得到的情報向印度洋艦隊基地彙報。
可是三艘通訊船還未抵近從西邊來的龐大艦隊,就遭到了對方多艘戰艦的圍追堵截,不得已只好再次返航。
具體船型、數量、來歷一個也沒搞清楚,但能確定一件事,對方的船隻上沒有懸掛任何明顯的標誌和旗幟。
朱能接到通訊船的彙報,終於確認了對方的敵意,這才把三艘通訊船一口氣全派了出去。一艘去科倫坡港、一艘走巽他海峽去馬尼拉港、一艘去沙廉港。這樣即便在中途遇到了意外也不至於全軍覆沒,耽誤了重要戰報的傳遞。
洪濤碰見的這艘通訊船是最新型號的泰山級,速度最快,先抵達了科倫坡港。聽說印度洋艦隊大部分戰艦都跟著皇帝去了亞齊,又馬不停蹄的追了過來。
在通訊船上服役的水手除了精通駕船技能之外,有一些很專業的測繪員、領航員和了望手。他們的任務也不僅僅是在港口之間傳遞重要訊息和人員貨物,還要擔負起海上測繪、航道探索和偵查船的工作。
這艘通訊船上就有兩位精通繪畫的測繪員,凡是他們沒見過的山川地貌、動物植物、人物城池,全會畫在紙上以供參考。
“這艘應該是西班牙大帆船,這兩艘就不太清楚了。能肯定他們的船上沒有懸掛任何標明身份的旗幟嗎?”拿著被潮氣弄得有些軟塌塌的鯨魚皮紙,看著上面線條分明的圖案,洪濤很是迷茫。
從圖畫上看,突然出現在恩鳥港附近的艦隊裡總共有三種船型,其中一種很眼熟。
高聳的艏樓和艉樓,刀砍斧剁般平直的船尾,船頭突出如撞角,下寬上窄的船身,上中下三層橫帆和船尾三角帆的佈局,與當年俘獲的馬尼拉大帆船如出一轍。
後世裡把這類帆船稱為西班牙大帆船,但在船型方面不太統一,有的說是卡拉克型,有的說是蓋倫型,而西班牙人則認為既不是卡拉克型也不是蓋倫型,就是西班牙大帆船型。
就這個問題,洪濤曾和蒙塔尼斯號的船長交流過,並部分認同了他的觀點。西班牙大帆船雖然也有高聳的艏樓和艉樓,但與卡拉克型相比還是低一些,船體也略微增長了點。
並取消了四桅杆設計,全部改成前桅中桅三層橫帆,後桅三角帆,既保持了接舷戰的優勢又降低了重心,提高了適航性和靈活性。應該算一種新船型,至少也是卡拉克型的升級版,或者叫西班牙蓋倫型。
蓋倫型帆船是英國人發明的,專門為了對付西班牙大帆船。它上層建築要比西班牙大帆船更平,基本取消了艏樓和艉樓設計,船體長寬比更大,進一步降低了重心,增加了適航性,俗稱女王船。
西班牙蓋倫和英格蘭蓋倫帆船在外形上的區別,主要來自於作戰理念的不同。西班牙人始終痴迷於接舷戰,通常會在戰艦上攜帶儘可能多的陸軍士兵,所以需要艏樓和艉樓做為接舷時的堡壘。
英格蘭人從16世紀末就認識到了新的海戰模式,不拼刺刀了,改為打擊對方的船隻。所以戰艦上不攜帶陸軍士兵,而是想辦法裝更多火炮、讓操作更靈活,高聳的艏樓和艉樓不光沒用還成了累贅。
事實也證明英格蘭人的選擇是對的,他們就是靠噸位稍小、火炮更多、重心更低、操作更靈活的蓋倫型戰艦,把無敵艦隊裡龐大笨拙的卡拉克型和西班牙蓋倫型帆船打敗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