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大夫共治天下,何人是士大夫,不就是地主士紳嗎!
重用武夫,以武人治國,這不滑天下之大稽麼!
周士相現在就是走在懸崖邊,稍不留神就會粉身碎骨!和士大夫為敵,古今從無好下場者!
三大案、清欠以及所謂的鎮反給朝堂帶來的衝擊可是有明一代從未有過的,江南各地計程車人對於太平軍儼然是失望透頂,否則,哪裡來那麼多士紳參與暴亂,勾結滿清呢。
什麼是因,什麼是果,在首輔看來,他比周士相看得更明白。
如果周士相不亂來,江南士紳如何會順而復叛?
當然,首輔承認周士相的出發點是好的,都是為了大明,為了恢復北方,但手段卻是大大的欠妥。至少,他不應該將士紳階層全部打成朝廷的對立面。拉一派,打一派,從古至今的位高權重者玩熟了的把戲,這位齊王殿下難道就不會?
是不會,還是不屑去為,或是刻意為之!
若真不會,那是操之過急,好心辦壞事,郭之奇能夠原諒,並且願意幫助周士相補救。
若是不屑去為,本意並非現在這種局面,郭之奇也可以苦口婆心加以勸說,亡羊補牢,猶時未晚矣。
但若是刻意為之,郭之奇無話可說,但看他起高樓,看他宴賓客,看他何時樓塌客散了。
郭之奇不會做馬吉翔,他希望周士相能夠迷途知返,收起他的野心,做一個真正的大明忠臣。他日收復北京,大明的千秋史冊上還有誰能比他更光彩,更耀人的呢!
周士相知道郭之奇不可能被自己說服,轉而全力支援自己,所以口乾舌燥之後,他丟擲了自己蓄謀已久的決定。
“閣老便是不來,我也準備去南都。”周士相輕笑一聲。
郭之奇目中精光一閃,沉吟片刻,注視周士相,緩緩說道:“殿下終於想到回京了,外面紛傳殿下有自立之心,莫非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
“哈哈。。。”周士相笑了起來,擺了擺手道:“謠言止於智者,閣老以為士相是那種人嗎?”
“不為此,又為何?”
郭之奇臉有譏諷,周士相知他不信自己,便坦言相告:“這次去南都,我意頒修《大明憲令》,更改舊制,從此君臣上下,各有職分,俱依《憲令》而行。”
“《憲令》?何為憲令?”郭之奇詫異。
周士相揮手朝外吩咐:“將《大明憲令》取來供首輔參閱。”
很快,外面伺立的徐應元便將《大明憲令》取來,郭之奇開啟一看,只見其首目曰:皇帝,代天統理兆民,乃萬世不易之君。君以諮政之權委樞密院、以施政之權委內閣,以征伐之權委大都督府。其下又有大小九卿衙門改制,或裁撤,或合併,或分立。種種事務,羅立近百條。
其中最重要的改制就是設樞密院,武臣伯侯以上、文臣三孤以上,功著德芳者公議任之。入樞密院者120人,俱稱樞臣。其首曰攝政,副為輔政。凡易法、宣戰、款議(條約)、徵賦諸大事,俱以樞密院公議而後奏聞天子。而內閣、大都督府、諸部司得失,樞密院俱可問之。君上有留中之權。
內閣增學部,掌學校、會試諸事;分戶部為戶、庫兩部,戶部掌民事,庫部掌理財諸事;廢刑部裁判之權,改理巡捕之事;禮部合鴻臚寺職分,理諸外國入貢、會盟事。工部、吏部職事不變,兵部裁撤,歸隸大都督府。如此總共七部,分別為吏部、禮部、戶部、庫部、刑部、學部、工部。各部由內閣首輔總理其事,或稱總理大臣,而次輔稱協理大臣。
原朝廷政務以都察院察之。然周士相認為御史風聞奏事,未免流於輕浮。或以政自閣出,而以刑名、賦稅託之,有相掩之弊。故裁撤都察院,於樞密院下設審計院擔負監察朝廷之職,又設裁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