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意料。在今天看來,這些生存的困難實在不算什麼。這是因為七,八千年以前的伏羲人的生存能力遠低於今天人。但是,伏羲人已經達到了建設社會的能力。距今萬年,東北地區開始出現遺址,想像古中華人有了抵禦寒冷的能力。更早的時期,長城以北地區沒有遺址發現,可知,就是暖期裡也達不到長城以北和河西走廊以西。在長的進化時期裡,一批又一批的物種滅絕了。這些滅絕了的物種是被強的物種吃光了嗎?不是。一個物種,它的生殖不能抵償消耗,這個物種就難逃滅絕的命運。
依本文的計算,在二三千年的時間裡,從百人增長到萬人,也只是達到了三,四百年增長一倍。一個百人的始族百年的時間不過增長了二,三十人。在伏羲時期,人們仍然在死亡線上掙扎。公元前六千年的遺址還不到十個,人口不到千人。將這個數字擴大萬倍才千萬人。這不足千萬人便是遠古中華人在二百萬年裡活下來的人口。
伏羲人
二
對中華史的討論有三個高峰期。春秋(戰國)為一個高峰期,春秋學者揣測伏羲是一位首領。猜測在伏羲時代產生過八卦,曆法等等的輝煌。在史記中。沒有記載伏羲,只記載到炎,農,黃帝。伏羲是在更早的時期。第二個高峰期在唐,宋時間。唐,宋時有學者對史記做了全面的補註,實際上等於是對歷史的整理。肯定了三皇。三皇是取火的燧人氏,建屋的有巢氏,嘗百穀的神農氏,認為伏羲在更早於三皇的時期。
三皇的認識不是哪一位學者的發明,是千年間古人的共同的認識。它表達了很唯物的歷史觀。在三皇時代,不穿衣服,不種植,沒有官長,已經是社會的初始時期。可是,更早時期的伏羲怎麼解釋呢?唯物論的歷史觀在這裡徘徊不前,不知道伏羲是怎樣的“身份”。
第三個高峰期是五四以來,本書稱作五四學者。
在三個高峰期,都認為伏羲更早於三皇。伏羲(和女媧)早到不可知的早期。
近代學者聞一多認為伏羲是葫蘆崇拜。聞一多的見解很有見地,本書採用了這一說。
其實廟祭的女媧就是身披葫蘆葉的形象。
總的看來,從春秋到今天,都有人在思索伏羲的問題,只是找不到新的材料對伏羲的認識得不到突破。
揭開伏羲面紗的時刻到來了。考古發現了仰韶遺址。考古學家準確地判斷出仰韶文化。在河南的嵩山地區出土了裴李崗文化。伏羲人就是考古學的裴李崗人。
裴李崗人來自哪裡,來自北方,來自黃河的北岸。在黃河的北岸,密密麻麻的遺址群一直存在到距今萬年前。但是,黃河的南岸地勢低,大片的土地浸在水中,還不能居住。第一支的黃河人口來到嵩山腳下的時候,華山腳下的藍田,嵩山地區的裴李崗像是水中的二塊孤島。公元前六千年以後,大片的土地方才露出水面。公元前五千年,文化規模的遺址(村落)遍佈了陝西,河南兩塊土地的河渭的南岸。這些遺址便是大大小小的始族中心。
裴李崗遺址從公元前六千年出現,存在了幾百年,就是說,在公元前五千年以前伏羲人已經離開了嵩山中心。算一下,伏羲人從河的北岸來到河的南岸已經千年有餘。伏羲人為什麼離開嵩山,他們又到了哪裡?沒有到哪裡。公元前六千年以後,氣候溫暖溼潤,食物充足,比今天好多了,伏羲人趕上了好時光,伏羲人開始了大發育的時期。隨著河南平原的形成,伏羲人迅速擴大了生存的範圍,不斷有新的始族分離出來。伏羲人離開嵩山的時間也就是河南平原生成的時間。
河南平原比華北平原至少早形成一千年。
伏羲的分支以嵩山為中心,向南,向東。向東的部分達到了河南的東部。據考古,仰韶文化達到了河南的東部,當指伏羲人向東的分支。在淮陽流傳著伏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