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有重視的。就算是一項技術沒用研發成功,他們也不用負什麼責任,轉而把責任都推到搞技術的人身上,說他們學藝不精。所以,後世的一些理科男,生活的也很不如意。
但比明朝人多了好幾百年見識的朱心裡十分清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類的發展歷史其實就是生產生活工具的進步史,朱不認為後世的人比明朝人聰明多少,但是後世的人可以用十分先進的生產工具,所以日子要比明朝人過得好很多。
朱和老朱的脾氣一樣,都是十分實際的人,他對那些能改變現狀的工具技術十分有興趣,反而對歷代士大夫和統治者所推崇的儒家的那一套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理論嗤之以鼻。那些只會誇誇其談,瞪著眼睛找別人毛病的文人,在朱的心裡別說是這些掌握技術的匠戶,就連一個賣力幹活的農夫都不如。
還是李雲龍說的好,手裡的傢伙好使,腰桿子才會贏。而那些個工匠,就是給老子製造好使的傢伙的人,必須要重視。
瞿能將朱等人帶到匠戶的居住區,單從居住條件來看,他們過得很不如意。雖然這張掖城的房子大都是他們重新建造的,但他們分到的住所卻是城裡最差的,相當一部分人還住著以前的工棚。
真是應了那句老話:“賣鹽的,喝淡湯;編涼蓆的睡光床。”建築,建築,果然自古以來都是光建不住啊。
見朱等人前來,甘州中衛的匠頭胡老漢帶著大小工匠前來迎接。胡老漢沒等到朱走近就直接跪下,道:“不知殿下駕臨,失迎之處,還望殿下恕罪。”
朱快步走向前去,一把扶住胡老漢,道:“老先生快快請起,本王知道你們為我肅藩的建設立下了汗馬功勞,這次本王是專程前來看望大家的。”
胡老漢用十分激動和詫異的目光看著朱,若不是親耳聽見,他是絕對不會相信這樣的話的。歷代官吏對他們都是嚴加督導,似乎是他們工匠欠了官家錢一樣,萬萬沒想到今天一個堂堂的親王會親自跑來對他們噓寒問暖。
胡老漢道:“多謝王爺,能為我大明的邊陲建設貢獻一份力量是小的們的榮幸。”
朱微微笑了一下,這樣的官話早已打動不了經歷了兩世的他。他掃視了一下跪在這裡的工匠,見他們穿的都不怎麼樣,而且面有菜色,很明顯是營養不好。
寫到這裡可能會有讀者提出質疑了,洪武年間是盛世,怎麼會像你說的那麼不堪。
在這裡我要說的是,古代的所謂盛世和衰世其實跟底層的老百姓關係不太大,所謂的盛世其實指的是國庫充盈,皇帝有錢花,可以盡情的去打仗,去建造大型工程,去浪。所謂的衰世指的就是國庫空虛,皇帝也沒錢花,出現這種局面的原因不光是天災**,經濟崩潰,也有可能是國家機器尤其是稅收制度失靈,皇帝失去了對國家財富的掌控力,比如明朝後期就是如此。但無論是盛世還是衰世,底層老百姓的生活都是不如意的。
第十六章 手繪水車
舉個典型的例子,清朝乾隆年間號稱盛世,乾隆皇帝又是打仗,搞什麼“十全武功”,又是修圓明園,又是編纂《四庫全書》,很有錢,很瀟灑。可是他治理下的普通百姓呢?根據乾隆年間英國使者馬戛爾尼的記載,他見到的底層中國人跟乞丐差不多。他們會爭先恐後的跳進海里撿英國人扔掉的肉類,然後拿回家小心醃製。北京的棄嬰隨處可見。可謂是盛世下的飢餓。
而在明朝初年,天下剛剛平定,生產力還沒有恢復,尤其是河西走廊這一遠離中央的地區,更是貧困交加,肅王的歲祿都比其他藩王少二十倍,更何況底層的工匠?朱元璋的盛世建立在他行之有效的基層管理組織裡甲制度及糧長制度上,這兩個制度可以讓他有效地控制全國的稅收,從而不斷充實自己的國庫,至於底層的老百姓,照樣是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