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官哥互比
豎官橫哥看水漬,官大哥小來觀器。
薄胎厚釉是官窯,相比雙薄哥窯畢。
玉質滑潤是官窯,薄釉出汗哥窯遇。
官線短毛不橫穿,金線根粗尖確細。
註解
官窯的口上水漬豎著淌,哥窯水漬橫向走,胎釉厚是官窯,特別是口上揚而薄,而哥窯胎厚釉厚,口厚不上揚,玉質滑潤是官窯的特別之處,釉相比哥窯比官薄,但哥釉顯出汗,官窯金線幾乎不穿豎線,金線短,根粗稍細像牛毛紋。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官窯
官窯是北宋興起的一個官用窯,但北宋的窯址有說在河南開封地下的但至今沒有找到,南宋的窯址在今杭州烏龜山西麓,南宋郊壇故址附近,故名郊壇下。對北宋官窯址迄今沒定,因此說法不一,在寧雲龍編著、楊靜榮作序的《宋元瓷器真偽鑑別與價值評估》一書中又說根據史料和調查認為修內司官窯應在山西降縣一帶。
官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其造型十分豐富、有香爐、鼎式爐、洗、瓶、尊、簋、盤等。造型古樸,其造型顯得上揚,仿商代青銅器的器形多。胎隨厚,但口薄擋手,胎密、質堅,胎色灰、灰黑、體重、有開片,稱金絲鐵線。鐵線豎著走,金絲橫著走,但金絲不穿過鐵線。若穿過鐵線,鐵線是有距離的斷線。開片中有蟹爪紋、冰裂紋、鱔血紋、百圾紋、魚子紋等。支釘和墊砂兩種燒法。支釘痕跡比汝窯大而圓。支釘以三、五、七奇數為多見。燒製中用紫金土化妝胎表。
釉色有天青、粉青、灰青、米黃色、釉面厚而晶亮,官窯基本沒有發現帶款識的。足底有釉。其支釘露胎處,因化妝土的原因小小的支釘處反映的色灰、黑、香灰都有。
在宋代以後歷代都仿燒過,但都不能燒出宋代所特有的特徵和古樸的神韻。
64。官窯
紫口鐵足官窯現, 釉細潤厚超胎限。
瓷器足部本無釉, 燒後黑色都可見。
口部釉薄顯胎骨, 粉青翠青價上萬。
口訣也很清楚,器口薄,釉也薄,胎重,達到釉最薄,圈足無釉,有黑灰胎,也有開片,特點是金線粗糙並且稍細,不穿過鐵線,粉青、翠青貴重。
65。官哥窯瓷辨
官哥難分不好瞅,一提就知有沒有。
紫口鐵足官更顯,胎薄豎重紫薄口。
註解
官、哥之分,用手一提重量,再看口的厚薄及水漬走向,就可以斷清楚是哥窯還是官窯,官窯口薄體重,水漬豎著走,而哥窯水漬是橫著走。
66。宋官窯瓷
體薄如定口上揚,釉如龍泉淌口旁。
開封修內郊壇下,胎重坯薄產地詳。
重超幾倍薄如定,記住特點和特長。
亮如龍泉又似鈞,開片如哥口薄當。
北宋胎薄南宋厚,南北宋朝可分詳。
註解
器體口上揚,口的釉有流淌跡,有書稱北宋官窯產在河南開封,南宋產在杭州烏龜山修內司郊壇下,胎質至密而重,相當定窯的幾倍,亮如龍泉,也如鈞,開片如哥窯,口薄、胎灰,底有釉常裹足,口色泛紫。
67。官窯瓷鑑
官窯胎薄光透坯, 釉厚多層有垂滴。
金線較多鐵線少, 鐵足深層香灰坯。
天灰藍青如蠟潤, 傳世收藏沿世襲。
註解
官窯很少見。特別貴重,口訣中已基本說清特徵和感觀,書中說:“官窯幾乎沒有出土的,大部分是傳世的。”
68。官窯看純
官窯開片不簡單,官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