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器形。如皮囊壺、馬登形器具等。遼瓷用化妝土打底,學習了吉州窯及北方磁州窯、定窯,塗釉不太講究,像打補丁一樣,三彩無藍色,有黃綠白。畫花草常常是一枝、一朵、一棵,釉子不到底,底粗,扣之聲音不脆,發悶。
元朝瓷器
元代是我國瓷器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點,這是因為在景德鎮用瓷土和粘土合成燒出了白色亮釉瓷,也叫二元法燒製的瓷。這種瓷器在胎面上畫鈷料青花後再罩釉為釉下青花瓷。
在胎面上畫銅紅釉再罩釉叫釉裡紅瓷,也稱釉下紅彩瓷,這種瓷的製作成功給在瓷器上繪畫創造了條件,瓷的工藝發展使瓷器成為能夠永遠存在於人們生活中。而元代景德鎮的瓷業發展使得其他窯口也是得到了發展。如:磁州窯、龍泉、鈞窯等都能夠相互學習,所以元代雖然制瓷粗糙,但各窯口的互學、互造對方的瓷器是存在的,這是在鑑別瓷器中特別要注意的。
因為由唐宋到元是瓷器行業的發展和交流過程,官民都阻擋不了瓷器在社會中的應用流通,在鑑別中要鑑別瓷型別,也要鑑別是哪個地域窯口出的。
89。元朝瓷器
元器修長腹胸大,紋飾畫在口內外。
足圈滑潤如玉帶。
註解
元朝瓷器立件修長、腹胸大、曲線性強,如:梅瓶胸大,玉壺春瓶腹大,紋飾在口內外都有,留出燈草邊,足圈削的不太規範,但潤滑如玉石感。一般來說瓶類底足比較小。而且梅瓶底邊向外閃。
卵白瓷樞府瓷器考
90。卵白瓷樞府瓷器考 樞府瓷器假的少,色屬卵白透光少。
底足露胎白泛青,胎厚釉白青色少。
底有乳突帶旋紋,足圈壁厚削工好。
釉色混濁微閃青,元代樞府官方保。
樞府兩字相對應,多密小泡大件寶。
元明兩代都製造,斷代定要把色考。
元代粗足顯拙大,唯獨卵白足圈小。
註解
樞府瓷元明兩代都有,但在民國以前假的少,屬單色釉,顯卵白色很特別,白中閃青,釉光不太亮,偏白,像鵝蛋色,胎厚重底無釉,圈足小而厚,胎色白中微青,本來元代削足粗糙,底有旋紋乳凸,但樞府瓷確實比較精細,這恰恰是證明樞府瓷是官辦民燒的官器,樞府二字的寫法是對稱於器物的肩上,底有乳釘和旋紋,泡多密而小,如果釉好而青是明代的,青而色濁是影青演變卵白的早期產品,樞府瓷的足修得好而且小,露胎的足色像曬成的青蘿蔔乾色,白中微泛綠青。樞府瓷是元代軍務部指定燒的一種瓷器,但後來在明代早期也燒了一段時間,其釉亮度高,足比元代的足圈大,樞府二字規正。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元瓷基本鑑
91。元瓷基本鑑
元胎白中又泛灰,麻倉瓷土二元煨。
含鐵又含微元素,蘇料泛出褐斑灰。
坯胎修下不修上,口圓收身不僵披。
註解
元朝的胎白中泛灰,是最早用麻倉土和瓷土燒成瓷器的,被稱為二元燒法,含鐵又含微量元素,這是和當時的工藝及料產出情況有關。當時,已開始用蘇料,但有不少國產料。器件常常是修足底,不修上,口圓、器形中部收身不僵硬,在釉面的作用下顯得器身秀美。
元足
92。元足(1)
元底無釉有旋紋,個別刷釉跳刀痕。
粘砂削足手抓印,接底彎曲褐紅渾。
註解
元朝瓷器器底一般無釉但有用粗釉漿稍微刷一下的,有旋刀紋痕,有粘沙這是燒前墊沙造成的,削足刀痕明顯不精細,刀法不好,足為斜削,有手抓坯的痕跡,接底彎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