賊
晚清年間,廟堂文化成了在廟堂,在各種公開場合大講特講的東西,而在實際行動中,世俗文化甚囂塵上,廟堂上高講著儒家的教義和信條,正氣凜然,私底下卻遵循著世俗文化的教導,汙穢猥瑣,這導致了從上到下說假話、說謊話、說大話、說空話的習慣,特別是在官場,自上而下基本是以大話空話開路,大話空話充斥在各種詔令文書中,而自下而上,則是假話連篇,並且什麼假話都敢說,洋兵明明攻佔了炮臺,卻可以對上面說炮臺固若金湯,明明打了敗仗,卻可以說打了勝仗,只要假話能包住、不被拆穿,那就行,就可以憑此邀功。
文化的二元化是晚清闇弱的最主要的因素,一個人人都說假話,並且幾乎都不用為假話付出代價的國家,是很難強盛的,即便它很富有。一個總說空話大話,越高調越好,而從沒想過兌現這些空話的朝廷,也無法將全民的力量調動起來。而當廟堂文化幾乎全成了假話、空話、大話的代名詞之後,世俗文化的大行其道也就成為必然了。
在清末,文化的二元化傾向可能是最登峰造極的時候,造成這種二元化的原因雖然很複雜,但程、朱道學無疑是其中主要的因素之一。這時候,即便光緒皇帝復出併成功立憲,但消除這種二元文化不是一朝一夕間就能辦到的,所以,此時談國家的強盛還為時過早。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第十七章 永遠的歷史(1)
a) 悲劇的光緒
歷史是個單行道,過去了就永遠過去了,就是有多少不應該,多少不合理,它也無法重來一次,歷史無法修飾,無法潤色,所以歷史總是留下許多遺憾,許多無奈,惹得後人不斷的憑弔、論說。
一生充滿了悲劇色彩的光緒皇帝,本就生於末世,偏偏慈禧就選中了他來當這個末世的皇帝,從此他失去了歡樂的童年,沒有了正常的家庭生活,等他終於長大成人,有了自己的思想、見解,想一展抱負時,慈禧卻又強行將他幽禁起來。光緒有過愛情,那便是與珍妃的愛,可慈禧殘忍地將珍妃害死了。珍妃一死,光緒等於失去了一切,失去了自由,失去了權力,失去了愛情,失去了家庭,他有的,除過那個所謂的皇帝名號外,僅僅就是心中強國雪恥的夢想了,而正是這個夢想支撐著他的精神,讓他渡過了十年的幽禁,奇蹟般的活到了慈禧即將斃命的時刻。但狠辣的慈禧仍沒有放過他,在最後關頭,用砒霜將光緒帝活活毒死。
拿破崙被毒,臨死時輕聲呼喚著他最愛的女人約瑟芬的名字,與光緒一樣,約瑟芬也在他之前離開了這個世界,拿破崙呼喚著她的名字,是因為他立刻就要與她同在一個世界了,他們又能見面了。只是不知光緒在臨死時,是否也呼喚著他最愛的珍妃的名字,說自己已經脫離了苦海,即將與她在地下相會?
現在無法找到光緒臨死時的照片,這照片或許曾經有過,或許根本就不存在,我一直在想:當光緒含恨離開這個世界,而製造了他一生悲劇的慈禧被人抬著來看她的時候,光緒帝的眼睛到底有沒有合上?
死不瞑目,這個成語用在光緒身上是那麼的妥切準確,而當也即將死亡的慈禧看著含恨離世的光緒,看著這個從兩歲就離開家,從那時就叫她為“親爸爸”,而被她毀了一生幸福、毀了性命的人,她的心中是否有哪怕一絲稍閃即逝的內疚?
由此我想到了一句流傳很久的話:“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這句話在任何儒家的典籍中都找不到,在道學家們的書籍中也找不到,雖沒有出處,但這句話流傳之廣,可以說在中國人人耳熟能詳,它已經成了一種“理”,與朱熹講的那些“理”一樣為國人所接受、所認可。光緒在慈禧前稱“兒臣”,既是兒子又是臣下,那麼按“理”慈禧讓他死,他就該死,死得其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