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哪裡拿得出那麼多銀錢,但想改換門楣就要去考,無法只能找人借些銀錢。
可這借了幾日,也不過湊了十幾兩銀錢,這還都是族裡長輩的棺材本,人老了總是希望家族能有個出息的,他們也不指望借光過上好日子,但至少去了地下,能跟先祖有個交代。
至於年輕一些的,各家都有各家的日子要過,哪怕有兩個閒錢也不想往外借。
也不知道是從哪一天,大家的想法就發生了改變,總覺得這銀錢給出去就是打水漂,還不如留著自家多吃一點肉。
仔細回想,才發覺是從張一鳴浪子回頭,有事沒事就會往張一舉家去,有時說是借點糧,有時說去借點布,但次次都是空手而歸。
要知道那張一鳴老爹活著時,可沒少幫襯這個讀書郎,可如今一個秀才有官府每月給的銀錢,卻都不願意反過來幫襯一下那孤兒寡母。
還不如他們這些泥腿子大度,張一鳴當真來借,他們也是借了的,人家又不是不還,還的還總比借時多出那麼一些。
這般不懂知恩圖報的讀書人,哪怕是同族他們也是看不上眼的。
以前村裡人瞧不上張一鳴,也是因著這孩子太不著調,現在他們發現這人有信用還實誠,見誰都是一副笑模樣,倒是也越看越覺得這人不錯。
反倒是那讀書郎,恨不得鼻孔朝天,總是一副不可一世的嘴臉,碰到村裡人招呼都不知道打一個。
不對比不知道,這一對比,他們就覺得那張秀才他們高攀不起,也不想高攀。
張母為了兒子也是愁的焦頭爛額,這邊聽說閆家買了張正來三畝地,那也是二十兩銀錢,就顛顛的跑了過去。
要說這張正來和張一舉也是有點親戚的,就是隔的有的遠,可能是爺爺的爺爺是兄弟。
反正都在一個族譜上,倒是也能稱為自家人,張母自從兒子中了秀才就總覺得高人一等,哪怕找人借銀錢也不願意低下她那尊貴的頭顱,總覺得自己低聲下氣,那是丟了他兒子秀才郎的臉面。
所以她進了張正來家也沒說了幾句客套話,就直入主題:“我也不多借,十兩就成。”
張正來這邊兒子童生都沒過,人家那邊要去考舉人,要說心裡沒有落差自然是不可能的,更何況他家賣地是為了給兒子買書,哪裡願意這般往外借。
別人家的孩子哪怕中了狀元,也沒有自家兒子中了秀才有用不是。
:()傲嬌小夫郎,對著獵戶拼命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