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反而要耽於享樂,開此奢靡之風嗎?須知尺蚓穿堤,能漂一邑呀,皇上!”
“你們都想哪去了?”李世民連連擺手道,“朕的這樁心事是想招攬玄奘法師,讓他還俗,在朝中做官,為國家效力呀!”
“招攬玄奘?”群臣一片譁然。
“是啊!近日,朕曾與玄奘幾番長談,此人詞論典雅,風節貞峻,非惟不愧古人,亦乃出之更遠,若委以公輔,必是國之棟樑。只可惜如此人才,偏偏遁入空門,實為國家的一大損失啊!故而朕欲讓他還俗,助朕處理國家政事,可遭到了他的拒絕,朕因此頗為煩惱,想請諸位愛卿替朕想個法子,使其還俗,為朕所用啊!”
長孫無忌言道:“皇上求賢若渴,一片愛才之心令臣感動,可臣聽說這玄奘為求佛法,不遠數萬裡之遙趕赴天竺,此事足可見其心志之堅、心意之誠,更何況如今他入佛門已久,參禪悟道已有大成,若強奪其志以侍君,實難為之啊!”
“朕不想聽你說這些,上次招攬祿東贊失敗,朕至今還耿耿於懷,今番此等賢才既已入朕彀中,焉有棄之之理?你們就只需替朕想辦法就是!該如何決斷,朕自有考量!”
群臣頓時都不吭聲了。
須臾,李泰出班道:“父皇,兒臣以為此事也不是沒有辦法,只是需要循序漸進,不能硬來呀。想那玄奘法師在天竺備受尊崇優待,卻依然返回了大唐,這說明他心裡還是眷戀故土,想為大唐效力的,父皇可以因勢利導,對他大加賞賜,為他修建規模宏大的寺廟,建造浮屠,並虔誠禮佛。玄奘蒙父皇之厚恩,必會心存感激,而後父皇再以討論佛法為名逐漸諮以政事,久而久之,其心自會感化,到時就算父皇令其還俗做官,也並非不可能之事了!”
“恩,泰兒的想法很有道理呀!”
李承乾見狀,也不甘落後,趕緊進言道:“父皇,兒臣覺得四弟說得不對!”
“哦?太子有何看法,也說來聽聽?”
“父皇,常言道:一入佛門,萬事皆空,玄奘法師既是得道高僧,豈會為了報答皇恩就違背佛門的清規戒律,參與俗務?若父皇依四弟之言行事,換得的也只能是他的誦經祈福而已!徒勞無功啊!
所以兒臣以為,父皇若想將玄奘收為己用,應該繞過玄奘,先從其身邊人的身上入手。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玄奘的三個弟子應該是最瞭解玄奘的,而且他們也不會如玄奘那般鐵石心腸、意志堅定。只要他的徒弟們被父皇感化,答應入朝為官,再幫父皇勸說他們的師父,玄奘就必受其累,到時就算他為了幫助自己的徒弟,也會出山的!”
“好!”李世民讚許地點點頭,“不想太子竟也有如此謀略,朕心甚慰!”
岑文字言道:“皇上,臣以為,像玄奘這樣的世外高人,一入山林便難覓其蹤。為今之計,皇上還是應該先設法給他一些差事,將他長留長安,為招攬他爭取時間哪!”
“恩,朕知道玄奘擅長譯經,還從天竺帶回了很多卷經書,朕已決定在弘福寺設立譯經院,由玄奘主持,召集天下英才入院譯經。
朕亦會採納太子和泰兒的意見,雙管齊下,一方面朕會不斷對玄奘施以恩惠,以收其心,另一方面再由太子負責籠絡玄奘的三個弟子。
諸位愛卿務必要戮力同心為朕招此賢才,不得再相互掣肘了,如若有人存有私心,破壞了朕的大計,朕必嚴懲不貸!”
“臣等遵旨!”群臣齊齊下拜叩首。
散朝後,李恪、岑文字、張小七、程懷亮都返回了吳王府。
張小七一坐下來就納悶道:“這皇上老爺子也真會出難題呀!明明這滿朝的文武大臣個個都挺有本事的,他怎麼還嫌不夠啊?前番他要招攬外邦婚使,這回又看上出家的和尚了,這不是難為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