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到很丟臉,不就是一皇帝嗎,他也是人。但他不知道,他的表現已讓趙匡胤高看,在這時代,一般老百姓看到了皇帝,有幾人能說著話的,有的緊張得都會直哆嗦。
趙匡胤微微一笑:“平身。”
宋九站了起來,有坐,敢坐嗎?
“你在河洲說過,想與朕喝喝茶,談談心,是在這裡喝茶,還是在宮中喝茶?”
“這,就這好,在這臣都緊張得喘不過氣,進宮臣連話也說不好了。”
大實話,劉公公樂了,難怪二大王說與這小子說話得忍著笑。
“那就在這兒吧。”
宋九還是有點緊張,趙匡胤暴露了身份,侍從不敢怠慢,御苑離這不遠,有侍從立即請來一隊侍從警戒,茶樓上茶樓下茶樓外,到處都站著兵士,全副武裝,手中持著明亮的武器。宋九多會見過這等場面,他還能坐穩了,已經是第一流的膽色。
趙匡胤道:“九郎,請用茶。”
“陛下,臣那敢擔陛下一個請字。”
“未必吧,你若將朕,將朝廷放在眼中,二弟就不會頭痛了。”
“頭痛?”
“不說這個,剛才你那幾首小令雖唱跑了調,但文字不錯,為何不好好科舉?”
“陛下,那幾首小令是我歷年來所寫的小令當中最好的,臣愚味,臨場發揮去寫四六體駢文賦,臣不行。”
“寫不好就不寫,何必曲解駢文?”
“陛下,古代大賢有幾人寫過駢文?駢文又發自何時,魏晉,國家衰微之時,大唐雖用過,可是大唐過於重武輕文,一味開邊,這才有安史之亂之禍,陛下若想倡化文教,重視文治,必須還原上古原貌,不能再用雖華麗但空洞,雖琅琅上口但堆砌不知所云的駢文為文章主流。”
四六體駢文就是以四字和六字相間的駢文,間或少量二字、三字、五字、七字也行,但到了唐朝發展漸漸完善,連二三五七**字間得多,都不能算是標準式的四六體駢文,也就是名篇《騰王閣序》只能算是不標準的四六體。
當然,它很華麗,騰王閣序、阿房宮賦、哀江南賦序,這些文章幾個華麗得掉渣。
可是要求通篇對偶壓韻,還要以四字六字為主,這有多難寫?所以李白那種才氣,向韓朝宗寫了一封自薦信,為了表達出自己意思,只用了少量對偶句,而不敢寫駢文,更不敢用四六體寫這封自薦信。李白不行,有幾人行,宋九更不行。但一般學子不象宋九,到了考場,自有辦法。宋朝很人性化,考官坐在簾後,若士子不解,可以站起來隔簾就問,考官於簾後釋疑,那個填空題與解釋題不算,這是指詩、賦、論、策。私書不給帶到考場,但准許舉子將《切韻》《玉篇》兩本字韻書帶進去。
這是沒辦法的,考生有河北人、山東人、陝西人、淮南人,往後還會有四川人、湖南人、嶺南人、江浙人,這些地方發音也與後世不一樣,元清入主中原,全國各地都受到北方蠻話影響,但不是契丹與女真話就是普通話,它們影響著漢語發音,中原發音也影響著它們發音,也就是普通話在現在中國那一個地方,那怕是在北方都是外星語。
各地發音還是不同,必須有這兩本書較正音韻。
這些舉子膽略不夠,寫不好,但有辦法,於是不停地翻著兩個韻律書,然後拼命地堆砌,單獨將一句放出來,對仗,壓韻,可整篇文章聯在一起讀,讀者往往不知所云。
也有寫好的,少,只要能寫好,其他考得不差,就能高中。可有幾人放得下?其實寫不好,拼出來考官也不是傻子,除非你家後臺硬,不過一旦實行糊名制以後,大家都一樣了。因此七拼八湊弄出來的文章還不如不寫。宋九一無後臺,二寫不好,明智的不寫,然後不滿,寫了這篇古散文。
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