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兵士不習慣農活,將它租給百姓。
不過後來看到一些兵士肯放下身體,家中情況得到改善,甚至有的婦女勤快,養豬養雞,一家人生活迅速好起來。還有一年一輪制度,讓佃戶經營變得很麻煩,漸漸這種情況少了。
特別是後面補充的新兵,他們多是從農村來,不存在習慣與不習慣的問題。漸漸它成為一種穩定的制度。
以前兵士給予的包括錢,糧,與布,還有石炭等物資。
主要就是錢糧布,但這種制度下,兵士不用再給糧布,所以養兵費用在漸漸下降。
至於隱形的,那就是勞役下降,這個不大好計算了。
宋九看的不是這個,看了兩處兵營後,宋九問道:“石公,你看這支軍隊可用否?”
“可用,士氣高揚,家人衣食無憂,堪比唐朝初期之府兵也。”
“唐初府兵嗎?”宋九苦笑。也許吧,可是李靖在哪兒,李績在哪兒?(未完待續。。)
第三百九十四章 持續性的打臉(下)
論領兵作戰,宋九可能還不如大炮崔翰。不過宋九相信,在自己金手指的帶動下,應當宋軍比史上變得更強大。
至於強大多少,這個就不大好說了,但宋九也不會認為強大到可以改變戰局的地步,實際相比於戰鬥力的提高,宋九更看重的是養兵成本。因此全國上下這種自信心,讓宋九十分擔心。
返回西府。
宋九放下公文,想了半天,最後下了一道命令,讓楊延昭從遼東調回來。
党進、李漢瓊等名將去世了,潘美、崔彥進等名將老了,至於新生代宋九倒是看好了幾個人,王承美與折御卿,可他們都是党項人,而且也不能離開府州與豐州。還有一個,李繼隆,可他是國舅,這身份讓宋九有些忌諱,休要小看了外戚,東漢就是讓這一個個國舅坑了。
因此宋九也打算著手培養下一班新生代大將。
可是思來想去,不知道該用誰,於是還是用楊家將吧……
但就在這時,趙匡義更加年輕化。
原來南唐建州有一個讀書人,叫楊徽之。他做了一件古怪的事,不在南唐科舉,卻跑到了後周來科舉。他中了進士後得到重用,做了一個勇敢的事,奏請柴榮將趙匡胤給殺了。
趙匡胤登基後大怒,準備殺掉楊徽之,趙匡義說道,此人是忠臣,殺不得。趙匡篆未殺,但如宋九所想的那樣,無論趙大還是趙二,皆有小家子氣,缺少了李世民那樣的氣魄與胸襟, 也休想他們象李世民對魏徵那樣用楊徽之。因此楊徽之貶成了一個小知縣,一做就是十幾年。直到趙匡義登基,楊徽之才重見天日。
此人也是一個名臣,最少在宋九眼中是宋朝排行到前三十名的文臣。
楊徽之有一個侄孫叫楊億。
據傳這個楊億七歲就能作詩,趙匡義產生興趣,派江南轉運使張去華去試楊億才藝,再送京城複試,一連三天,十一歲的楊億作賦五篇, 一氣呵成,文采頗佳。
趙匡義很高興。便讓太監王仁睿將楊億送到中書,聽宰相發落。宋琪等人心領神會,便出了一個《喜朝京闕詩》的詩題,讓楊億作一首詩,
楊億隻想了一盞茶功夫。便寫下一首五言律詩:
七閩波渺邈,雙闕氣岧嶢。
曉登雲外嶺。夜渡月中潮。
願秉清忠節。終身立聖朝。
前四句詩情畫意,特別是三四兩句,五六兩句又大大的拍了君臣一個馬屁。
也許不算太出色,可考慮到他的年齡,以及這種大場合,反正換宋九在十一歲時肯定是做不到的。
宰相們紛紛誇獎。
於是趙匡義錄神童楊億為進士。然後授為將士郎守秘書省正字。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