釁,巴耳馨最早勸說他的養父行刺腓力,為的是讓他留在巴比倫,不要去小亞細亞征戰,科多曼努斯知道,要麼冒險帶上她一起到前線去,要麼就得把巴耳馨留下,可是失去了保護者,可憐的小巴耳馨就可能會遭到祆教徒的迫害。面對同樣的兩難,科多曼努斯選擇了對腓力行刺。
經文註解:
barse,即斯妲特拉二世(stateira希臘語:Σt?teipα;?-前323年),也可能名叫巴耳馨(barse),她是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公主
atossa,古波斯王后,居魯士二世之女。公元前524年嫁予其兄岡比西斯二世,後嫁予大流士一世,是薛西斯一世的母親
parysatis,是波斯王阿爾塔薛西斯一世與巴比倫的安蒂亞(andia)的私生女
euxos,黑海(euxe sea)的希臘語的羅馬化是euxos pondos,這裡指的是東歐大草原或黑海-裡海大草原
dya pita,字面意思是“天父”,羅門教-印度教中一個已經遺忘的神只,天空之父,同時代表著印度哲學五大元素之一的阿迦奢
doann,即大流士三世,大流士三世(古希臘語:Δαpe?o?;英語:dari iii;前380年-前330年),是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國最後一任國王,希臘人稱他為科多曼努斯(doann),而巴比倫人稱他原名為阿塔沙塔(artashata),統治時間從前336年-前330年,是阿塔薛西斯二世的侄孫
artaxerxes,即阿爾塔薛西斯二世,(古希臘語:?ptαξ?pξη?;英語:artaxerxes ii;前452年-前358年),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國王,大流士二世之子和繼承人
vishtaspa,是瑣羅亞斯德教經文和傳統的一個人物的阿維斯陀語名稱,被描繪成瑣羅亞斯德和他的贊助人的早期追隨者,並有助於傳播先知的資訊,雖然維什塔斯帕沒有得到碑文證明,但他和瑣羅亞斯德一樣,傳統上被認為是一個歷史人物,在瑣羅亞斯德教的傳統中,維什塔斯帕是一位正義的國王
bagoas,古希臘語:Βαγ?α?,?-前336年,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知名維齊爾(宰相),他幫助亞他薛西斯三世剷除宗室,掌管朝政,成為維齊爾,公元前338年,他更毒殺亞他薛西斯三世,扶植其子亞他薛西斯四世繼續掌握權力
arses,即阿爾塔薛西斯四世·阿爾塞斯(artax?a?a;古希臘語:?ptαξ?pξη?;英語:artaxerxes iv arses;?-前336年),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國王(公元前338年—公元前336年在位)阿爾塔薛西斯三世的幼子
:()伊斯特里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