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周凌薇的話,他順過去看一眼,二話不說,轉個方向盤。
這一刻,他們的想法是一致的,無論對方是不是在等救援,他們都想調個頭過去問問要不要幫助。
劉與邱給自己的標籤是冷漠、涼薄,可好像遇到這種情況,他又見不得別人無助。
就像08年的那場雪災,他明明可以在上海的五星級酒店舒服地躺著,看到新聞裡的營救畫面,他卻坐不住,當即拉上竇莘以及幾位在上海的朋友一起組了一個車隊沿路送物資。
對方不是等待救助的人,反而是要和朋友一起去廣渠門橋那邊參與救援。
二人眼神一碰撞,又達成了一致。
顧不得思考他們竟有了這樣的默契,只想著在暴雨下,他們可以為這個城市做點什麼。
劉與邱開啟雙閃緊跟前面的車:“你不害怕嗎?”
“你指的是什麼?”
“你想的是什麼?”
他想,周凌薇等會兒在慌亂的人群裡會不會害怕被同事或者客戶看到他們倆週末湊在一起。
這種情況下若說是巧合太過於牽強。
不等他說出口,她堅定地說:“不管是什麼,我都不害怕。”
天空的黑雲早已被夜色替代,雨勢減弱,路面的積水並沒有退下,很多路人團結在一起把一輛輛即將被淹的車救上來。
劉與邱觀察周邊的情況,若是在這停車,他們不僅搭不上手,還會造成交通擁堵。
不是把車從暴雨中救出來才是救人, 將一個個等不到公交車、等不到計程車的人送回家也是救人。
周凌薇贊同他的想法。
接下來的幾個小時裡,一臺越野車從南到西,從西到北,從北到東,又從東邊回到南邊,一共8波,把24位陌生人平安送到家。
回到亮馬橋已經是第二天凌晨1點。
劉與邱展開雙臂,周凌薇不帶一絲猶豫回應了他的擁抱。
他們在車庫緊緊相擁,這個擁抱和愛無關,和性無關,是劫後餘生的欣慰,是對彼此的感激,是為自己的一次善舉感到開心。
他們好像離對方更近了。
這一天是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了一場60多年來最強暴雨。
/
8月的廣州宛如一個在燃氣灶上烹肉的鍋,黑雲一點點往市區挪,彷彿給城市天空扣上一個大鍋蓋,結結實實的,密不透風,熱氣從地面直往上冒。
然而,室內緊張的氣氛和奪命的冷氣和外面形成巨大的反差。
結束今天最後一場訪談,周凌薇裹上一件西裝外套從這個會議室走到另外一個觀察室。
玻璃對面的林月朗正在做一場有趣的訪談。
會議室裡的受訪者是幾位6-10歲的孩童,會議形式和往常的不盡相同。
不是幾個小孩圍在圓桌上闆闆正正地坐著,而是所有的孩子都圍成一個圈,林月朗像個幼師站在中間。
此時,她說話的聲音比往常輕幾度,語速慢幾分。
周凌薇看得入神,都忘了拉開椅子坐下。
從2010年末正式參與專案開始,只要有時間,她都會去觀察室認真地聽林月朗的每一場訪談,把她的亮點默默記在本子裡,先是模仿再形成自己的風格。
半年前,她常常能聽到客戶對林月朗說:“vivian身上有你當年的影子。”
如今,這句話出現的頻率越來越低了,周凌薇很開心,說明她的努力有了成效,但還遠遠不夠。
林月朗的訪談永遠是準時的,定的是2個小時就是2個小時結束,不提前也不加時,她總是能在有限的時間裡獲取到想要的資訊,甚至還能有超預期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