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的抱怨聲中,美方代表感受到了強
大的壓力,在有關中國立法與司法權等問題上沒有再提出過分的要求。而中國則也作出了一
些務實的讓步,在頂住美方在華獨資生產音像製品、軟體和出版物的要求同時,允許以合資
的方式生產上述產品,雙方的立場逐步靠攏。
2月25日,雙方開始起草協議文字。由於長達30頁的文字需要逐字逐句地進行對證,
進展一直十分緩慢,從25日到26日凌晨三點,也只完成了四分之一的工作。結果雙方一直
連續工作到26日深夜十時,這場貿易大戰才在雙方代表香檳酒杯的相碰聲中化險為夷。
當絲毫沒有倦容的吳儀和巴爾舍夫斯基出現在已守候十多個小時的各國記者們面前時,
這些見多識廣的記者們投向吳儀的目光是充滿敬意的,因為他們都很清楚,這是一位敢於對
美國人說“不”的中國女人。她所展現出來的,正是現今中國不畏強權、毅然捍衛自身的利
益和尊嚴的姿態。
誰在“輕柔地走”?
有一個細節值得特別指出來告訴中國人,當美國宣佈與越南復交並在河內舉行大使館開
館儀式的時候,國務卿克里斯托弗出人意料地參加了開館儀式,這一舉動可以說是罕見的。
美國人這樣做自然不會是回憶起他們與越南人民之間的偉大友誼,更不會是為了欣賞河內的
熱帶風景。這當中到底什麼有玄機呢?克里斯托弗沒有說。倒是美國參議院軍事委員會委員
麥凱恩毫不掩飾地道出了箇中緣由。這位美國參議員說:“美國和越南有共同的利益,即遏
制中國的霸權。讓經濟上有活力和穩定的越南強大起來,達到可以抵制其北方強大鄰國的地
步,這絕對是符合我國的安全利益的。”這句話再清楚不過他說出了美國政客們心中的真實
想法。
隨著美國遏制中國的意圖日益明顯,少數向來託庇於美國的亞洲國家也紛紛應和說他們
受到了中國的威脅,而美國則從人權、復關及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等問題上著手,採取具體的
行動來遏制中國。美國《華盛頓郎報》就在它的社論中建議政府不要讓中國獲得主辦2000
年奧運會的權利。在討論中國復關問題的時候要“給中國人一點顏色看看”。
此後的事情發展證明,美國確實是在這樣做,而且的確做到了不讓中國主辦2000年奧
運會,中國引人注目的加入世界經貿組織談判也一再無法取得“一致”意見。
1995年7月出版的英國《經濟學家》雜誌,它的封面就以“遏制中國”為標題,用了
相當長的篇幅闡述中國經濟力量的高速增長已經成為令人擔擾的事情。這篇文章還語重心長
地告誡美國應當放棄與日本之間的爭執,鞏固好聯盟陣線,而歐洲則應當拋棄過去喜歡冷眼
旁觀美國與中國爭端,以便坐收漁人之利的做法,只有和美國聯合起來才能有效地遏制中
國。
就在英國人提出遏制主張以後的第二天,美國銷量極大的《時代》雜誌也刊出一篇由著
名專欄作家克勞薩默撰寫的文章,認為西方應該像當年召開維也納會議遏制法國一樣,設計
出一整套方案來對中國進行遏制。
這兩家雜誌率先提出遏制中國的主張以後,美國的一些主要報紙,如《紐約日報》和
《華盛頓郵報》等都跟著這股潮流,步調一致地要求美國政府刻不容緩地對中國進行遏制。
《紐約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