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為是,我以為他會像親生父親一樣愛護我、包容我。我從未想過真正背叛他,我只是跟他賭氣,想要他正眼看看我,不要總是責備我。可是他對我永遠不會像對朱標那樣有耐心……”
李文忠恢復了往日的鎮定,淡淡地說道:“為人臣子本來就該牢記本分,是你自己想的太多,你現在說這些有什麼用呢?”
“好,好,是我白擔心了,還是你看得透啊……”朱文正的聲音越來越低,到最後幾乎聽不見了,如同他死水般的眼睛,再也沒有半點波瀾。
盯著朱文正佝僂的身子慢慢走進屋裡,李文忠心裡如潮水般湧起陣陣殤痛。朱文正說的話他很早就考慮過,他不知道自己該慶幸還是該難過。舅舅朱元璋對他們的態度果然在慢慢轉變,小時候的那些關愛早就漸漸轉淡。有時他看到朱元璋對朱標的愛護也會忍不住羨慕,好在他還有父親李貞的呵護,不會像朱文正那樣偏激,所以他從不妄自尊大,以功自居。也幸好他只是朱元璋的外甥,而不是朱家長房的傳人,這樣的他不會膨脹自己的**,也不會威脅到朱家的家族傳承,或許就是這個原因才讓朱元璋對他比對朱文正親厚吧。
回到應天府,李文忠匆匆見過朱元璋和馬秀英就返回營地,他知道不讓朱元璋猜忌的最好辦法就是多做事、少說話。或許朱文正的猜測只是無稽之談,可是朱文正的下場難免讓他升起一種兔死狐悲的感覺,還是遠遠離開這個權力中心為妙。
第三百七十章 敢跟鹽販子叫板
朱元璋見淮東諸地全部平定,召集軍事會議,研究下一步的行動方案。
會上,李善長提出“俟隙而動”的主張,他建議道:“張士誠罪行累累,早就應該討伐。不過以愚臣的觀察,他雖然屢吃敗仗,但其兵力尚未衰竭,土地肥沃,百姓富足,儲積了不少錢糧,一時恐怕很難被攻破。我們應該先按兵不動,等到時局發生變化,有機可乘,再發動進攻。”
胡惟庸等人立刻附和。
但朱元璋瞧見徐達、劉基等人並未附和,就問道:“諸位大臣可有其他建議?”
劉基堅決反對這種保守的意見,聽到朱元璋發問,便駁斥道:“張士誠驕橫殘暴,奢侈腐化,早為天下人不滿。他重用的一幫驕將如李伯升、呂珍之流,都是齷齪的小人,只知道依靠手下的將士追求升官發財。而執掌政務的黃敬天、葉德新、蔡彥文三個參軍,又都是迂闊書生,根本不懂得奪取天下之大計。臣以為張士誠之流已是外強中乾,實則不堪一擊,王爺應當立即派遣大將率領精銳,出師討伐,浙西可計日而定!”
徐達、常遇春齊聲贊同:“臣等也認為應趁我軍大捷之際,直驅而入,不給張士誠喘息的機會。”
朱元璋聽了連連點頭,笑著對眾人說道:“每個人的建議都不錯,不過孤覺得先生的主張更符合孤的心意。你們認為呢?”
他都這樣說了,下面的臣子還能說啥,皆點頭稱是。
朱元璋十分高興,又對劉基說道:“孤決定就按你的意見去辦,大事必定能夠成功。你覺得何人可擔此重任?”
武將就是靠打仗立下功勞,所以將領都渴望領軍出戰,此時眼巴巴地看著劉基,期盼他能舉薦自己。
劉基掃視將領一圈,拱手道:“臣覺得徐將軍、常將軍英勇多智,可擔此重任。”
“與孤想的一樣,那就讓他倆辛苦一趟吧。”朱元璋哈哈大笑,“徐達、常遇春聽令,孤現在任你二人為此次出征將領,即日領軍出征,討伐張士誠!”
徐達、常遇春急忙上前叩謝領命,退下後又對劉基深表謝意。
劉基謙虛道:“是王爺賞識你們,下官不過略微一提罷了。”
隨後眾人也上前恭喜徐達、常遇春。
李善長冷眼旁觀,他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