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交給了機械系,包括一些農書,比如王禎農書裡面就有人力畜力多錠紡車,每日夜可紡麻一百斤,最高階的水轉大紡車,轉子數多達三十二個。他推斷宋代就有這類多錠紡織機械。
商社在各地採購了不少種類紡車,普通用的棉紡車中,一般為腳踏動力,比起西方的手搖式單錠紡車來,腳踏式能夠讓雙手解放。明代中國紡機轉子大多為三錠四錠,在這個時代也是領先全球的。
相比起工業革命前的英國,紡織科技還不如中國十三世紀的水平,因為他們連多錠的概念都沒有,直到1764年珍妮機發明才有多錠的紡織機械,而水力紡紗機更是要等到1769年,足足比中國的水力紡機晚了四百多年。
商社調查結果裡面讓劉民有疑惑的是,宋代就有用於麻紡織的水力紡車,但直到明末,卻從來沒有過用於棉紡的水力紡機。此時江南等地也有水力紡車,不過仍是隻用於織麻,卻沒有任何用於棉的水力機械。
他特意在工商司下面的工業研究室設立了這個專案,然後又從文登大學堂機械系抽調了很多學生參加。獎金很高,研究室和機械系一群年輕人幹勁十足,分成三個小組分別研究人力紡紗、水力紡紗和織布。
有了以前工坊、科技班和職業校的積累,有專研精神的人很多,熟練工匠也不少,研究進展得很快,劉民有今日是專門來這裡視察專案,同行的還有商社的總管周來福。
看到出了棉紗線,周來福也滿是笑容,他久做商社。對棉布的行情很清楚,一般來說。織布比紡紗快,很多時候是織機等紡機。水力降低了勞力的數量,轉子數量是人力的十倍以上,那麼登萊的價格會比江南低得多,唯一顧慮的,就是水源可能不足。
周來福看著那些抽棉條的學生,對劉民有問道:“劉大人,這個水力紡紗機倒是好,就是這個棉條,若是還是要人力來抽。實際也節約不了人,最多是省力一些。”
劉民有對這些具體的細節還不太清楚,他轉頭看看負責水力織機的人,便是他熟悉的關小弟,這個小孩才十七八歲,但從機械班出來已經做過多個機械專案,每次都表現很好,小小年紀就成了工坊裡面的技術主事,還在文登大學堂兼職教習。
關小弟恭敬中有點驕傲。對兩人道:“兩位大人,從棉條抽緒,便是棉紡有別於絲麻織物的最要緊的一項,俺們一起研究過江南的織機。他們的轉子一般為三錠四錠,蓋因紡工一手執棉條,一手抽緒。五指之間便最多四條,由此錠子不能超過四個。”
劉民有和周來福都不懂這些。認真的聽著關小弟講解,他們看關小弟的神態。應該是有預案能解決。
關小弟繼續道:“蠶絲的難處在繅絲和合絲,到紡絲之時已較容易,麻亦長,難在績而不難在紡,是以合用多錠紡機,棉花單絲甚短,又互相纏繞,紡紗前只能搓為細長棉條,雙手邊紡邊抽,必須手指之間執棉條,要增加錠子,就得在抽棉條上下工夫,屬下在一江南紡機上發現一物,是一個可以帶五錠的木條(注:天工開物紡摟圖2),由此想到一個法子,用兩個木製長條當作兩手,由兩人操作,三四個人便可管四十至六十個錠子,如今在人力紡車上試驗,待穩妥之後再上到水力紡車。”
工業研究室的主管對劉民有兩人道:“關小弟確實機靈,這個雙層木條雖是看著簡單,但無論水力人力,實乃棉紡機之關鍵所在,目前看來頗為可行,下官打算定關小弟為首功,拿一等獎金。”
周來福聽完問道:“人力和水力最多的帶幾個轉子?”
那主管道:“人力眼下是實驗的八轉和十二轉,後面實驗二十四轉,水力可到六十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