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因為職務的原因擁有“密奏權”之外,也就是內閣的幾人可以這樣做了。
王英過去近二十年的閣臣生涯中,幾乎沒有寫過一個密揭……然而如今王閣老王英的密揭,卻以每日一次地頻率,封著御賜的印章,招招搖搖地直遞進內殿裡去……常常有其他幾位閣臣撞個正著,便看見那上面“繩衍糾繆”幾個篆字,紅得分外醒目。
誰都猜得出王英的密揭之中寫的是什麼——自然就是楚歌的“斑斑劣跡”、“累累罪行”。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卻是王英的早有準備……要說這些年來楚歌的奸佞之處,任誰都能說出幾項來,可真若一條條羅列,便可以發覺那些要麼是站不住腳地東西,比如謝聆春那天說出的幾條滔天大罪;要麼就是些雞毛蒜皮,讓人鄙夷痛恨卻又抓不住把柄……可王英那日被逼急之後所說的話,卻表明了他對楚歌的事情絕對不是一無所知,甚至據說這些日子不斷的密揭中還附有大量的“鐵證”。
難道這“萬事不幹己”的老好人王英,這麼些年來的混沌和無作為,都是裝出來的麼?這樣一想之下。眾官員難免會脊背處生出幾分涼意,匆忙回憶自己是不是有什麼把柄捏在他的手中,莫名也會上了密揭。
楚歌地表現卻與王英正正相反。她在內閣中居於末位,本來就沒有寫密揭的權力;而從“出事以來”。端木興對她又是避而不見,她也沒有以自己“自由出入宮禁”的特權,去求得面君自辯的機會……她所做地,就是不斷地聯絡大臣,明著的,暗著的,六部的,九卿的。巴著她的,躲著她的……尋求支援很要緊,其中最重要的,自然就是其餘地三位閣臣。
這三個人裡,盧太傅在王閣老數出楚歌罪狀之後,已經完全地倒向了楚歌的反面;楊鴻漸那天晚上便和她在大觀橋碰過頭。已經半明不明地算是支援她了;只有吏部尚書張諤。1^6^K^小^說^網雖然和她有過些來往,在龍圖閣那次也曾被王閣老說成和她狼狽為奸。可態度一直很是隱晦,讓楚歌著實費了些腦筋。
不過好在現在不再需要擔心了。楚歌向後倒在香木轎中,微微閉上眼睛養著神。她這是才從張諤的尚書府回來,整整在那裡耗了一天,連飯都沒有吃上,連帶著精神也十分不濟……不過很有收穫。想著張諤原本閉門不納的態度到最後不避嫌疑地攜著她的手將她送出門來,她就忍不住唇角泛笑。
張諤之所以這麼做,當然不會是因為被她的“美色”所惑——雖然外間地流言一定會這麼傳就是了。
吏部尚書天章閣大學士張諤,原本是熙德七年地頭名狀元,不折不扣的清流派;也是當年楚郡侯楚縉留下來妝點門面地少數幾個才子型的人物。他在朝中為官的那些年,官聲一直很好,與周圍的那些“貪官汙吏”們相處得也極為融洽;只是後來盧太傅和楚縉鬥得兇,張諤一時不合在自己家中感慨多了些,被楚縉知道,貶出了京城……到熙德十五年的時候,端木興和楚歌密謀,悄悄兒地找了由頭又將他調了回來,官復原職……十六年端木興一歸政,立刻將他提拔成吏部尚書,又入了內閣。
王閣老說楚歌能夠在人事問題上翻雲覆雨,是因為背後有張諤給她撐腰,這話說錯也錯,說對也有點靠譜:楚歌本來是搭不上張諤這個關係的,她在吏部走的是“下層”路線;但問題是她走這樣的路線一回兩回可以,這麼久一直都是暢通無阻,要說作為吏部尚書的張諤完全沒有放任的意思,任是誰都不可能相信吧?
這裡面的關竅,楚歌差不多也可以明白:多年官場的陶冶,使得張諤已經修煉得八面玲瓏,貶謫的經歷。又使得張諤更懂得韜光養晦伺機而舉。這次王閣老和楚歌之間地“爭鬥”,如他這般聰明的人自然會力圖置身事外,看好了風向再轉舵了。
今天楚歌動用了鳴鸞苑的全部力量堵上門去,就是為了讓他沒有機會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