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侖酷酷的做了個介紹,跟著將吉他彈出了像三絃兒一樣的音效。
這古色古香的傳統樂章,瞬間就將鴨店的小資氣氛給淨化了。
鐘鼓樓後海的京味兒,瀰漫升騰而起。
黃國侖用純京腔,唱響了這首他壓心底的力作:
“我的家就在二環路的裡邊”
“這裡的人們有著那麼多的時間”
“他們正在說著誰家的三長兩短”
“他們正在看著你掏出什麼牌子的煙”
“小飯館裡面辛勤的是外地的老鄉們”
“他們的臉色象我一樣……”
……
這首歌的第一句一出,好幾個大學生都在偷笑,覺得黃老師這是在炫富。
但往後再聽,他們就像融進了一個才剛逝去不久還熱乎著呢的白衣飄飄的時代。
沒有聲嘶力竭的吶喊,也沒有雷霆萬鈞的節奏,也不似矯揉造作的民謠小曲,黃國侖唱的這首《鐘鼓樓》,就像一幅接地氣兒的樸實畫卷,徐徐鋪陳展開,讓所有人腦海中都浮現出了一幅耳熟能詳的傳統畫面。
胡雪芳這種有一定年齡和閱歷的鼓樓土著,聽這首歌感動的不要不要的。
時光在這樣的樂章中,像被逆流了十幾二十年,胡雪芳彷彿看到了她兒時的很多場景。
胡雪芳之前看過劉心武先生的《鐘鼓樓》,那本書獲得了第二屆茅盾文學獎。
雖然有人說這書裡的人物都很臉譜化,不夠深刻入裡,但這書的故事在結構上非常新穎。
全書描寫了1982年12月12日一天時間裡,在鐘鼓樓附近的一個四合院裡的居民的民生民態。從早晨五點開始,到下午五點結束,每個時辰為一章節,以薛家的一場婚禮為主線,引出了整個四合院每一個成員的過往與現在。
雖然書中人物都生活在一個四合院裡,但每個人物的家庭出身不同,成長經歷不同,脾氣秉性自然也不盡相同。劉心武先生對人物內心、對話描寫的同時,又貫穿了描寫了老京城的語言、飲食、建築等文化,堪稱經典。
胡雪芳當時讀這本書時覺得特別的親切。
此刻聽著黃國侖唱這首《鐘鼓樓》的開篇,就好像生出了通感,她一下子就想起了劉心武先生《鐘鼓樓》裡的故事。
這兩者描述的街頭巷裡是如此的相似,如此的親切,讓胡雪芳一瞬間就愛上了這首歌,也迷上了黃國侖砸到她心窩的彈唱
“單車踏著落葉/看著夕陽不見”
“銀錠橋再也望不清/望不清那西山”
“倒影中的月亮/在和路燈談判”
“水中的荷花/它的葉子已殘”
“說著明兒早晨/是誰生火做飯”
“說著明兒早晨/是吃油條餅乾”
……
隨著黃國侖的彈唱,人們腦海裡形成了越來越多的接地氣的畫面。
這首歌的詞沒有像散文詩一樣錯彩鏤金般的華麗詞彙,更沒有描繪團花簇錦瓊臺玉閣般的曠美景色,單是一幅幅熟悉的平凡畫面,就已經足夠深入人心,讓人懷起舊時的共鳴。
白瑤之前聽黃國侖唱過這首《鐘鼓樓》。
此番再聽,她仍有一種發自內心的感動,也是一種震撼。
一個城市的靈魂,正是普通人平凡而偉大的生活。
這首《鐘鼓樓》,每一個音符和節奏的敘述,都契合了平凡人的生活感觀,這讓白瑤這種從小就在鼓樓腳下串大的孩子太有共鳴了。
她從這首歌裡不僅聽到了一種普通而典型的生活,連那些場景,那些聲音,那些氣味,那些動態與變遷,都從她的記憶深處緩緩的勾出來了。
在她看來,鐘鼓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