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團軍;在普里皮亞季河…第聶伯河一帶,庫利克放上了第13集團軍。
此外,在位於白俄羅斯突出部中央的切爾文,庫利克又擺了一個第16集團軍作為預備隊(由方面軍司令部直轄)。
這樣,6個集團軍,1個坦克集團軍(現在的蘇聯紅軍規模比歷史同期要大,共有60個普通的合成集團軍、5個坦克集團軍和5個突擊集團軍),1個步兵軍、十幾個民兵師,以及一些獨立的炮兵、火箭炮兵、坦克和騎兵單位,以及空軍第2集團軍,就是西方面軍可以用來守衛白俄羅斯突出部的兵力了。
這些兵力在方面軍司令員庫利克元帥和方面軍參謀長波克羅夫斯基中將看來當然是非常不足的。可是他們卻沒有頻頻向莫斯科求救,因為他們很清楚西方面軍和白俄羅斯突出部的作用僅僅是吸引德軍注意力的炮灰!
白俄羅斯雖然重要,但是和北面急需解圍的列寧格勒,以及南線必守的東烏克蘭工業區相比,實在不值一提。而且在西方面軍的後背還有一個兵力強大的預備方面軍存在,即便西方面軍陷入重圍,預備方面軍也能完成包圍莫斯科的艱鉅任務。
所以庫利克和波克羅夫斯基在白俄羅斯突出部防禦的時候,就沒有打算和德國人硬拼,而是做了一線部隊嚮明斯克、斯摩稜斯克且戰且退的計劃——白俄羅斯突出部的大部分地盤可以丟,但是明斯克和斯摩稜斯克兩座城市最好守住。只要守住了,從西白俄羅斯通往莫斯科的大路就不好走,德軍也就不可能放開手腳去進攻蘇聯的首都了。
不過制訂計劃,永遠比執行計劃要容易。在1943年4月30日晚上的時候,庫利克和波克羅夫斯基兩人就在為是否要馬上收縮兵力而煩惱。
在4月30日白天的戰鬥中,白俄羅斯突出部南北兩個根部的第一道防線都被德國人的裝甲叢集打出了缺口——這並不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因為蘇聯的4個集團軍(差不多40萬人)要防禦900公里的漫長戰線,而且還是多層次縱深佈署的,第一線的兵力非常有限。根本不可能擋住德軍集中兵力進行的突破!
同樣的,由於採取了大縱深佈署,蘇軍在白俄羅斯突出部的第一線兵力單薄,在被突破的過程中也很難試探出德國人的虛實。
“司令員同志,根據第3集團軍和第13集團軍的報告,突破的德軍並沒有投入大量的虎式坦克。”波克羅夫斯基拿著一疊報告一邊看一邊對庫利克說道,“事實上,德國人投入的坦克和強擊火炮數量也沒有想象中的多,倒是炮擊的力度出乎意料。打得第3集團軍和第13集團軍的炮兵連還手的力氣都沒有了。”
大炮不燒油嘛。對於整合了大半個歐洲工業能力,而且還有充足的稀有金屬供應的歐洲共同體而言,製造大口徑火炮的能力是非常過剩的,甚至超過了大洋彼岸的美國土豪。
現在美帝的鋼鐵號稱年產1億噸,實際上就年產8000萬噸而已。而德國的鋼鐵年產量已經突破了3200萬噸,法國在1942年生產了820萬噸鋼,比利時生產了700多萬噸鋼,英國則產出了1300萬噸鋼,克羅埃西亞…匈牙利產出了150萬噸鋼,歐共體首都(指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產出了230萬噸鋼鐵,剩下的歐共體國家的鋼鐵年產量還有約100萬噸,總共就是6500萬噸!
另外,瑞典、荷蘭這兩個明顯偏向德國的中立國(它們都是歐洲關稅同盟的成員)在1942年還總共產出了約500萬噸鋼鐵。
因此在鋼鐵產量上,歐共體(還沒算擁有300多萬噸鋼鐵的羅馬帝國)和美國幾乎不相上下。而在機床、電力、各種有色金屬(包括鋁和銅這樣的大類)的產量方面,歐共體也絲毫不遜於美國。
這些產量反應到了軍事方面,就造成了只要不燒油的武器,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