售操作中的不足和混亂的情況,從而贏得勝利呢?既然哈里·斯通塞弗承認文章所提到的問題,那他為什麼不採取措施來解決呢?退一步說,艾倫·穆拉里(Alan Mulally)為什麼不著手處理這些問題呢?要知道,他從1998年起就擔任波音商務客機部門的部長兼主管了,此前還當過很多年的高階副主管。從1999年開始,空客每年獲得的訂單數量與波音持平,2001年就趕超了波音,2003更是比對手交付了更多的飛機,難道波音面對這種情況就沒有什麼想法?
在被問到是否會考慮辭退穆拉里時,斯通塞弗只是說:“的確,有時很難讓艾倫用心地解決這些問題。不過我們已經召開了一次重要會議,這次他會認真起來。”
這篇文章還引用了和飛機制造產業關係密切的一些重要航空公司發表過的言論:“波音的高階管理層應該準備好提升自己的競爭能力,否則他們只有接受被空客佔領市場主導地位的痛苦。”這句警告是由國際金融租賃公司(International Lease Finance Corporation,簡稱ILFC)的創立者和總裁史蒂芬·愛德華·哈滋(Steven Udvar…Hazy)提出的,這家公司是波音和空客生產的飛機最大的買家。
承認這篇文章所述屬實的那些波音管理者們對這種情況表現得十分壓抑——他們在公司做任何決策都要由董事會來定奪。其中的一位主管抱怨說:“空客的方式完全不是這樣的,它的人員可以直接得到自己想要的任何資料和情況,而且用不著事無鉅細、頻繁地向公司高層報告。空客的員工自身所擁有的權力相比波音來說要大得多,因為他們的整體素質比較高,客人可以在很快的時間裡從他們那裡獲取需要的資訊,公司的員工們也可以很方便地接觸到高層人士。而在波音,想做到這一點非常困難。”
不久,又有一家專門向波音購買客機的運營商倒向了空客,它就是柏林航空公司(Air Berlin)——又一個低成本運營商,也是德國的第二大航空公司,它的運營基礎就是靠波音的737飛機建立起來的。柏林航空公司的執行長約阿希姆·胡諾爾德(Joachim Hunold)之前曾經與波音進行過長達11個月的談判,希望能夠得到更為便宜的價格。他說:“波音從來沒考慮過我們也有自己的市場競爭,需要壓低各項成本,它感覺我們只能向它購買客機,否則就沒有其他的選擇。而當你的競爭者變得日益強大時,產生這種想法無疑是非常危險的。”
對於這次交易的失敗,斯通塞弗發表了個人的看法:“這次的交易從長遠和近期來看,都表明我們並沒有設身處地地為自己的客戶著想,在這些方面我們根本沒有什麼可取的方針策略。波音做了一件愚蠢的事,它竟然會以這樣一種態度來對待一名航空公司的執行長,致使成對方放棄了我們而選擇了其他飛機制造商。”
這一系列以空客的勝利和波音的失敗告終的交易意義不同尋常。波音的失利是因為它在很多情況下都沒有讓航空公司覺得受到了自己的供應商的重視,公司一貫的傲慢態度使得客戶們極為不滿,於是便接二連三地開始拒絕購買它的產品。
在兩家飛機制造商的競爭中,航空公司所能選擇的飛機範圍非常狹窄。這時要取得它們的信任和依賴,飛機供應商就必須一直遵從一條原則——永遠重視自己客戶的利益。再者便是在適當的時候減低你的飛機產品的價格。近年來柏林航空和許多航空公司在面對強烈的市場競爭的情況下,不得不在更大程度上考慮飛機採購價格的影響,而波音卻對這兩條準則視若無睹,因此而遭到抵制也在所難免。
在《華爾街日報》的文章中提到,阿希姆·胡諾爾德已經厭煩了波音這種對待客戶的方式,他曾經乘機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