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相信一句話:那就是當下的戰爭選擇防守是最有利的,特別是對方構築塹壕佈置鐵絲網機槍之後的防線更是堅固。要想突破,辦法只有兩個。一是在步炮協同下用精銳步兵分隊進行攻擊,二是集中使用戰車,讓那些鐵傢伙排著密密麻麻的佇列向塹壕駛去——在知道德國的石油產量為十二點一萬噸、奧匈石油產量為一百一十萬噸之後' 世界軍事後勤史近代部分下策。p187,楊銳開始竭力向德國人推舉坦克。不過缺憾的時候,這種武器復興軍是用不上了。
霍夫曼上校對復興軍將一切對自己開放毫無保留極為滿意。他感覺中國其實就是德國的準盟友,如果在德奧兩國對俄作戰中,中國能從東面攻擊俄國,那麼德國取勝的把握將會成倍提高。他這樣想,剛到北京的海因裡希親王也是這樣想,不過,和上次他來北京不同,這一次中國人對他極為冷淡,他幾次求見楊銳都被拒絕,而後再次求見覆興軍總參謀長威廉。雷奧也被拒絕,在他等待的這幾天裡,甚至有訊息說楊銳對總參謀長威廉。雷奧很不滿意,有好幾次想撤換他,只是礙於從前的友誼,所以一直保留他的位置。
支援俄國再次向東擴張,這是親英的宰相霍爾維格所竭力主張的,當然總參小毛奇也樂見其成,德國陸軍的備戰工作已經完成,海軍唸叨的基爾運河擴建工程也已經竣工,趁著俄軍與中國互相宣戰,這是最佳的開戰時刻。
軍人想著趁機開戰,可在宰相霍爾維格看來,應該讓中俄兩國全面交惡,如同上一次日俄戰爭之後,虛弱的俄軍在幾年內都無法再行作戰,而有著幾年緩衝時間的德國,可以改善與英國的關係,甚至,為了消除英國的敵意,他還提議將德國海軍艦隊交給英國海軍管轄。
霍爾維格的提議是瘋狂的,他的話一出口就遭到軍方以及其他大臣的反對,皇帝陛下對此也不贊同,而海因裡希親王瞬間感覺宰相應該要換人了。也許造艦競賽使得英德兩國交惡,但在造艦之前,英德兩國的關係也不怎麼樣。在德國美國等國崛起之後,英國人在世界市場所獲得的收益開始下降,原本富裕的他們開始變得貧窮,‘沒有德國英國人能生活的更好’的言論被很多英國人所接受,這才是英國敵視德國的深層原因;而海軍,那只是誘因而已。
因此,和那些親英妥協派不同,親王不認為把原本要在歐洲發生的戰爭,轉移到東方就能解決所有問題,這只是一種拖延,真正要解決德國‘被包圍’的問題,還是要透過戰爭解決法國;由中國在東面牽制俄國,德國快速擊敗法國,最後逼迫俄國認輸。這才是帝國的最佳選擇。抱著這樣的想法,海因裡希親王再一次來到遠東。他認為這一次中國不會再拒絕與中國結盟,不想連楊銳的面都見不到。
海因裡希親王不被中華總理接見的訊息傳到各國公使的耳中。美國公使芮丙恩大大鬆了口氣,英國公使朱爾典只呼可惜,如果中德結盟,那麼法國將會對中國宣戰並出兵中國,以扼殺這個遠東不利因素。只是,看來楊竟成還沒瘋,沒有不顧一切的和文明世界為敵。
“我說過,中國人是不會和德國結盟的,特別是這一次。德國人已經出賣了中國,楊竟成只會惱恨德國而不是他交善。”英國公使館內,法國公使康德先生高興的說道,任何一個國家和德國交好他都悲哀,任何一個國家和德國交惡他都高興,在聽到海因裡希連續求見楊銳被拒絕後,他由衷的高興。
“也許這只是中國人的策略。”朱爾典吞雲吐霧,他對東方還是不太放心。“如果法俄和德國開戰的時候,中國忽然再次進攻俄國。那麼……”
朱爾典慫恿自己對中國開戰不是一次兩次了,康德不以為意的道:“我已經拿到了中國人保證,並且他們的總參謀長也將在三個月內更換,我想這已經足夠了。爵士。真正的威脅還是在歐洲,還是德國。另外如果我們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