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擁有《1984》帶來的世界性榮譽,就先要承受它帶來的磨難。
對此,林子軒頗為無奈,他有心理準備,只是沒想到形勢這麼惡劣。
其實,還有一個辦法。那就是他迴避這次的國際筆會,讓徐至摩和鬱達浮擔當主角。
這樣或許就能消減《1984》帶來的負面影響。
然而,徐至摩和鬱達浮並不同意。
林子軒是中國文學界的代表,是中國筆會中心的核心人物,有人反對林子軒,還有不少西方國家的作家支援林子軒。
一旦林子軒退出。那些支援的國家或許會改變主意,情況可能更為糟糕。
這是背水一戰的局面,絕不能退縮。
而且,就算這次不成功,以後還有機會,沒必要如此擔心,只要盡力就好。
林子軒想想也是,他似乎把這件事看的太重了,他還年輕。等的起。
他之所以這麼急切,是想中國能在世界上發出聲音,他給自己揹負了太重的擔子,完全沒有剛穿越時候那種輕鬆的心態了。
這或許就是成長的結果。
想通了這點,他稍微放鬆下來,用更為沉著的態度面對各方的挑戰。
在有關《1984》的研討會上,他淡然的面對讚譽和抨擊,回應著諸多的詰難。
這種不驕不躁的應對獲得了不少好評。英國的新聞媒體稱為東方人的氣度。
前來參加國際筆會大會的三位中國青年作家在一系列活動中表現的極為出彩。
徐至摩古典詩人的浪漫氣質,鬱達浮對於文學的精妙見解。林子軒文學大師的風範等等,給世界各國的作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西方媒體普遍評價三位中國作家。
年輕,有活力,熟悉西方,在文學上有所成就,是中國文化界的代表。
特別是鬱達浮。絕對稱得上是語言天才,他能熟練運用英語、日語、德語和法語。
他和在場的歐美作家聊天毫無障礙,甚至是談笑風生。
在此期間,印度的泰戈爾來到倫敦,加入了這場文學盛會當中。
這是徐至摩請來的援兵。泰戈爾本來打算稍晚些來英國講學,現在提前了一兩個月的時間,他一向對中國抱有好感。
泰戈爾在西方有不小的影響力,中國和印度同為東方國家,理應互相支援。
他還興致勃勃地參加了中國出版社在倫敦舉辦的圖書展,對東方傳統文化讚譽有加。
林子軒沒忘記書展的事情,在英國文化部門的安排下,書展的活動非常順利,報紙上也進行了宣傳,他在接受採訪的時候會經常提到有關中國文化的圖書展覽。
他甚至把中國圖書作為禮物贈送給各國的作家。
泰戈爾1924年來中國訪問的時候,和林子軒在某些觀點上存在分歧,沒有達成一致。
這一次,在對待蘇聯的態度上,他依然和林子軒意見不同,但不妨礙雙方合作。
三天的時間很快過去,到了最後表決的時候。
在此之前,林子軒有一次當眾演講的機會。
他準備了一篇演講稿,叫做《無聲的中國》。
這個名字是魯訊於1927年2月18日在香港的一次演講,後來刊登在香港的報紙上。
魯訊的意思是批判古文,提倡白話文,文章中有不少的真知灼見。
他認為中國多年沒有聲音,普通百姓發不出聲音,有學問的人只是躲起來裝聾作啞。
“青年們先可以將中國變成一個有聲的中國。大膽地說話,勇敢地進行,忘掉了一切利害,推開了古人,將自己的真心的話發表出來。”
“我們試想現在沒有聲音的民族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