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右邊出擊,本王從正面進攻,全殲漢軍,勝利是屬於我們大匈奴的,崑崙神庇佑我們。”
“是!”
左賢王的大纛是在空中飄蕩,前面繡的是雄鷹,是塔米爾,它是匈奴人的信仰神獸,不過不是純白色的,帶著點雜色,只有匈奴單于的旗幟才是純白色的雄鷹。
旗幟的尖端掛著一個黃金做的狼頭,下面佔滿了左賢王的護衛隊,都是最精銳的部隊,至少上千,身著精銳的鎧甲。
“射箭!”
“先把箭射完,然後殺人敵陣。”
霍去病大吼著,一馬當先,劉瀚緊跟其後。
“咻咻咻!”
漫天的箭雨,飛奔向匈奴大軍。
“啊!”
“救命。”
“啪嗒!”
“噗嗤!”
不斷有匈奴士兵被箭射中,從馬上墜落,甚至有的還活著,來不及反應就被後面的馬匹踩死了。
“怎麼可能,漢人的箭怎麼會射的這麼快?他們騎術怎麼這麼好,雙手射箭,不怕從馬上墜落嗎?”
左賢王大驚失色,自己這一方的人明明比漢人多,怎麼射箭被他們壓制了?
他們是如何做到每個人都在馬上射箭的,還不拉韁繩,不攥著馬鬃,騎術這麼好?
可他哪裡知道,這一次,在劉瀚的建議下,所以大漢士兵都裝備了連弩,有的甚至不止一個。
弓是古代最主要的遠射武器之一,它的優點不言而喻,但缺點也很明顯。
實戰中,完成一支箭的射擊,需要拔箭、扣弦、張弦、瞄準、射擊等一連串精密動作,技術嫻熟的弓手大概能在10秒鐘內完成一般精度的射擊。
而技術稍微生疏些的,大概要20多秒甚至半分鐘才能射出一支箭。
當然,大軍面前,可以省略瞄準,只用拔箭、扣弦、張弦、射擊,能節省一半時間,兩秒鐘就射出一支箭也可以。
兩軍對陣要的就是快,對面密密麻麻的大軍,閉著眼睛射,都有可能射中。
為了加快射箭的速度,進行箭雨壓制,古人想出一些低技術手段進行彌補。
比如排成輪流射擊隊形,最前面一隊射擊,第二隊張弓瞄準,第三隊則進行弓箭裝填。
如此迴圈往復,保證弓箭連續輸出。這個創意固然高明,但是缺點仍然明顯。
其一,連續射擊的隊形需要單獨列陣,但它的自我防衛能力較弱,一旦被敵兵突防,必然死傷慘重。
其二,這種隊形的攻擊面比較窄,只能攻擊當面或背面的敵人,如果敵兵進行戰術迂迴,從左右兩側進攻,弓手的隊形調整起來十分費勁。
為了應對這些,能夠連續發射多支箭的“連弩”就應運而生了。
所謂連弩,從技術原理上講有兩種。一種是拉一次弦能夠同時發射多支箭的,一種是能夠連續射擊單箭的。
首先出現的是第一種,拉一次弦能夠同時發射多支箭,春秋戰國時就已運用於實戰中。
《墨子·備高臨》對絞車連弩有詳解,大概原理是,將若干把弩臂橫向或縱向排列,弩弦都連線到同一部弩機上,拉動弩機可同時張開多支弩臂,而後實施射擊。
這種大弩經常用於防守作戰,發一弩可以同時射擊若干個敵人。
秦漢時代,由於老式的絞車連弩過於笨重,應用不便,對弩機和機車裝置進行了改進,力量變小,使用起來更加輕便。
西漢李陵與匈奴大軍作戰,主要用連弩阻擊匈奴騎兵。《漢書·李陵傳》記載說:“陵軍步鬥樹木間,復殺數千人,因發連弩射單于,單于下走。”
顏師古經過考證,認為當時漢軍的連弩形制是“三十弩共一弦”。三十把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