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變成了說書先生,講的正是陳友諒帶著兄弟做土匪反被一個小姑娘打劫的糗事。除了添油加醋地講述之外,這些士兵還在故事結尾嘲笑道:“陳友諒你真是個窩囊廢,昔日|你栽在國公夫人手裡,今日|你又栽在國公手裡,你連一個女人都鬥不過,還活著做什麼,不如早點死了算了。”
如此傳了三天,不僅朱元璋計程車兵都知道這個故事,漢軍也人人皆知,一個個頓時羞得面紅耳赤。他們倒不是氣憤自己的皇帝曾經做過土匪,而是氣憤陳友諒做土匪都做得這麼失敗,難怪這次率領六十萬大軍還會輸給朱元璋。
一個親信實在忍不住把外面瘋傳的謠言轉告給陳友諒,陳友諒還未等他說完就勃然大怒,拔劍刺死此人。
那是一段刻苦銘心的恥辱,陳友諒以為自己早已淡忘了此事,然而聽到有人提及,他所有的記憶瞬間變得清晰。他還記得自己匐在馬糞上求饒的情形,他還記得自己被剝光衣物扔上馬背的模樣……他又想起盧龍山曾被朱元璋包餃子,接著江州失陷,鄱陽湖戰敗……
新仇舊恨連番在陳友諒腦海中浮現,他的牙齒咬得格格作響,握劍的手顫抖不停。他瞪著血紅的眼睛大口喘氣,他的理智告訴他應該忍耐,可是他的怒氣卻像火山爆發再也忍不下去,他連戰術都沒有安排就嘶聲力竭地下令:“出戰!”
盲目的反擊並不能扭轉乾坤,陳友諒的軍隊剛剛冒出罌子口,就遭到迎頭痛擊,只得又縮了回去。
如此衝了幾次都攻不破朱元璋的防線,屢戰屢敗的形勢對陳友諒越來越不利。加上軍中糧食漸漸短缺,眾人皆露餓色,終於有一天,陳友諒手下兩員大將見大勢已去,乾脆投降了朱元璋。
陳友諒又氣又惱,下令把抓到的俘虜全部殺掉以洩憤。
朱元璋卻反其道而行之,他命令全軍優待俘虜,承諾會將俘虜全部釋放,如果有些俘虜受傷了還會派軍醫救治。
許多俘虜從此不願再回漢營,都不是傻子,陳友諒暴桀,朱元璋仁義,現在漢軍節節敗退,回去被陳友諒逼著出戰還是送死,不如就留在江左軍,起碼還有活命的機會。於是許多漢軍紛紛表示願意歸附到朱元璋的軍中。
那些被釋放的漢軍回到漢營就後悔了,雖然在朱元璋的營中是俘虜,但是有人管吃還有人為他們治療傷勢,回到自家軍營,別說療傷,連飯都吃不飽。明顯的差距讓這些士兵忍不住私下抱怨,早知道就不回來了。
比較的人越多,漢軍愈發軍心動搖,明眼人都看出陳友諒已是秋後的螞蚱蹦不了幾天,整個部隊計程車氣跌到谷底。
此時的陳友諒還沒意識到自己失敗的原因,他始終認為自己只是輸給了天時地利,他從未想過決定勝利的最關鍵是人和。他以為他有精良戰艦,百萬雄師就能征服江南;他以為他能用武力控制一切,包括將士的言行。
然而他少了朱元璋擁有的一樣東西人心,他甚至不知道人心是什麼東西,他的概念裡只有權術、暴力和殺戮。誰不服氣、誰不聽話就殺誰是他信奉的教條,他對將士們沒有感情,將士們自然對他也沒有感情。他和將士之間只是利用關係,他利用將士打敗對手,將士利用他混口飯吃而已。
可是現在陳友諒輸給了朱元璋,被困罌子口,軍糧殆盡,許多將士開始考慮還能不能在他手下混到飯吃。消極、逃跑、反叛的情緒在漢營中瀰漫,就像惡性迴圈越演越烈。
陳友諒不是傻子,他注意到將士們跟他說話的語氣不再像以前恭敬,將士們看他的眼神也不再像以前畏怯,甚至帶點野獸的兇光,就像當初他對待徐壽輝的態度。
他深感不安,悄悄對唯一還能信任的張定邊說道:“這些人已有反叛之心,朕必須儘早退回武昌。事到如今只能孤注一擲,冒死突圍。”
七月二十六日,陳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