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都在朝中有人,所以佔據的田莊很多都不用交稅,這就是國家掌握的土地、糧食資源越來越少;而他們利用各種手段,侵奪平民的土地,將這些原本在國家戶籍黃冊上的平民佔據為自己的奴隸,再利用各種手段將他們的戶籍抹去。這樣以來,國家就掌握不住這些人口,導致國家掌握的人力資源越來越少,一旦有了戰事,或者其他需要人民出力的時候,就招不到兵。
而黃巾軍起義也是因為這些世家大族將國家的資源全都佔據了,普通的老百姓活不下去,或者是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迫切的需要改變現狀,才轟轟烈烈的爆發的。
起義爆發之後,一時間聲勢浩大,而國家的資源早就被那些世家大族掏空了,要糧沒糧,要兵沒兵,無力鎮壓起義,所以只能依靠各州縣自己募兵,造成了群雄割據的局面。
其實劉秀還活著的時候不是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他曾經攜統一天下之威,下令在全國清查土地人口,打擊士族門閥的勢力。對於這種過河拆橋的操蛋行為,世家大族們紛紛抵制,不少地方還爆發了騷亂。
當時的丞相夾在皇帝和士族之間受夾板氣,聽皇帝計程車族不答應,偏袒士族,皇帝又不答應,於是一氣之下上了吊。
劉秀見事情鬧大了,不得已認慫,將清查土地的命令擱置下來,算是預設了這些世家大族的存在。
到了東漢末年,他們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已經膨脹成了一個龐然大物,不斷地吸附著國家的資源,將原本強大的東漢,硬生生地吸成了一個病夫,這才有了黃巾起義,群雄割據的事。
漢桓帝和漢靈帝公開賣官的事廣受世人詬病,但站在他們的立場上來講,這其實也是迫不得已的事情。國家的資源都讓那些世家門閥瓜分的差不多了,尤其是像袁紹那類人,四世三公,佔了多少資源?皇帝窮的叮噹響,沒有專案搞創收,想想自己的手裡只剩下官位這個資源了,所以就拿它們來換錢。反正當官總是要花錢的,與其讓那些人將這些錢送給那些士族門閥走後門,倒不如用這種辦法弄到皇帝的手裡,還可以為國家多積累點資源。
這個世界是唯物主義的世界,都是兩個肩膀抗一個腦袋,誰也不比誰聰明多少,誰掌握的資源多,誰贏得機率九大,這就如同鬥地主一樣,誰拿的拍好誰就贏,除非對方一點也不會玩。
像那些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比如說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之所以能成為經典,就是因為太少了,整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就那麼幾個,而在這幾千年當中,人類發生的戰爭又有多少呢?簡直就是數不勝數。
這些經典戰例多少都有一點運氣成分在裡面,不是每次都會有一個許攸去反水,對方也不是每次都將戰船連在一起讓你燒。作為一名君王,如果不好好的種田發展自己的實力,整天想著靠一些運氣和對手的智商突然下降而打出一個所謂的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那其實就是犯了守株待兔的錯誤,將偶然當成了必然,遲早會被餓死。
況且曹操和袁紹對峙的時候是傾國而出,沉重的兵役已經使得他的後方發生了騷亂,所幸被鎮壓下去了,所以絕對不是史書上說的「兵不滿萬,而傷者十二三。」袁紹倒是個愛民如子的人,再加上他輕視曹操,為了不給民眾增加負擔,大戰之時並沒有出全力,沒有將國家所有的人力、物力資源集中起來對付曹操,這才被曹操撿了個漏。
而曹操佔據了他的冀州之後,那些曾經口口聲聲歌頌袁紹恩德的人民轉眼之間就變成了曹操的順民。
袁紹沒有出全力在史料中是有佐證的,按照正史記載,官渡之戰時袁紹擊集中了大約十一萬人的兵力。而根據《三國志——崔琰列傳》記載,曹操佔據冀州之後,檢視當地的戶籍圖冊十分高興,說:「冀州是個大洲,可徵兵三十餘萬。」為此還受到了崔琰的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