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數天的準備,一切事宜都準備完畢。蠟模製作正式開始,工匠們將選好的蜂蠟放入特製的大鍋中,緩緩加熱。隨著溫度的升高,蜂蠟逐漸融化成液態,散發出陣陣香甜的氣息。李師傅自掌勺,將融化的蜂蠟緩緩倒入放置好模芯的模具中。
待蠟模冷卻後,工匠們開始精心修整。他們用特製的工具仔細地打磨著蠟模的表面,去除多餘的蠟塊,填補微小的縫隙,力求讓蠟模光滑平整,毫無瑕疵。
然而,這過程中還是出現了一些小狀況。一位年輕工匠在打磨時,不小心用力過猛,在蠟模上劃出了一道淺淺的痕跡。
“哎呀,我這該死的手!師傅,這可怎麼辦?”年輕工匠懊悔不已,臉漲得通紅。
李伯走過來檢視了一番,安慰道:“無妨,用小火稍微加熱一下,再用軟布慢慢擦拭,可將這痕跡抹去。下次可得小心了。”
經過數天夜以繼日的努力,蠟模終於製作完成。接下來便是製作陶殼,工匠們將早已準備好的陶泥反覆攪拌均勻,使其質地細膩且富有粘性。然後,他們用小刷子蘸著陶泥,一層又一層地塗抹在蠟模上,每一層都塗抹得薄厚均勻,塗抹完後,將其放置在通風乾燥的地方晾乾。
在陶殼晾乾的期間,負責熔爐的工匠們也沒閒著。他們仔細檢查著熔爐的每一個部件,新增優質的煤炭作為燃料,反覆除錯著火候,力求讓熔爐達到最佳的工作狀態。
當陶殼和鐵水都準備就緒,激動人心的澆灌時刻終於來臨。熾熱的鐵水在熔爐中翻滾跳躍,工匠們齊心協力,用滑輪,抬起沉重的鐵水包,緩緩將鐵水注入陶殼之中。那鐵水順著澆口緩緩流入,眾人皆目不轉睛地盯著,大氣都不敢出,心中默默祈禱著此次能夠成功。
可天不遂人願,澆灌完後,待冷卻脫模,卻發現炮管上出現了一些氣孔。
“這氣孔是怎麼回事?咱們之前的工序都做得如此精細,怎麼還會出現這種問題?”一位工匠皺著眉頭,滿臉疑惑地說道。
另一位工匠蹲下身子,仔細檢視了一番,分析道:“我看這氣孔許是在澆灌時鐵水流動不暢,裹入了空氣所致。下次澆灌時,是否可以嘗試提高鐵水的溫度,讓其流動性更好些?”
“提高溫度雖可改善流動性,但也可能會使蠟模燃燒過快,產生更多的氣體,反而加重氣孔問題。或許應該在陶殼上多開幾個排氣孔才是。”另一位工匠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眾人各抒己見,爭論不休。韓皓宇見狀,說道:“大家莫要爭執,不妨將這兩種方法都試一試,記錄下不同的結果,再做定奪。”
於是,工匠們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嘗試。他們調整了鐵水的溫度,在陶殼上增設了排氣孔,再次進行澆灌。這次,炮管的質量有了明顯的改善,但仍存在一些細微的瑕疵。
韓皓宇看著這仍有瑕疵的炮管,沉思片刻後說道:“各位師傅,這炮管雖有進步,但還是有些瑕疵。下次,我們可從澆灌的速度與角度上找找原因試一下”
工匠們紛紛點頭,一位年輕工匠提議:“那下次澆灌時,我們可先以極緩的速度起始,待鐵水在模底稍有積存後,再逐步加快速度,且全程需多人協作,用工具輔助引導鐵水均勻流淌,確保其平穩地填充整個模腔。”
“至於澆灌角度,我們可在陶殼澆口處設定一個可調節的支架,能精準地控制鐵水包的傾斜度,按照預先計算好的最佳角度進行澆灌。”另一位工匠補充道。
於是,工匠們重新設計製作了澆灌輔助工具。在又一次的鑄造試驗中,他們嚴格按照新的澆灌方案操作。當鐵水緩緩流入陶殼,眾人緊張地注視著,這次鐵水的流淌明顯更為順暢,沒有出現之前的劇烈波動與濺射。
待冷卻脫模後,炮管的質量有了極大的提升,僅有極少數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