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和李斯特主義,後者是19世紀德國偉大的經濟學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所創立的經濟學說。“這是唯一能夠對抗馬克思主義和自由主義的東西!”
與亞當。史密斯的自由主義經濟學相左,李斯特的學說認為國家應該在經濟生活中起到重要作用,國家應該主導工業化,實行貿易保護主義。李斯特認為,財富的生產比財富本身重要得多。因此政府應該想盡辦法促進本國的工業生產力,不惜使用關稅保護和財政補貼等手段。
不過和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不同,李斯特並不主張對經濟的一切領域實行干預。他主張:國家的干預或管制只能限於部分領域,即“關於國民個人知道得更清楚、更加擅長的那些事,國家並沒有越俎代庖;相反地,它所做的是,即使個人有所瞭解、單靠他自己力量也無法進行的那些事。”李斯特還具體提到了國家需要做的事情,包括:藉助於海軍和航海法規保護本國的商船;修築公路、鐵路、橋樑、運河、防海堤等基礎設施;制定專利法和各項有利於生產與消費的法規;為促進本國製造業成長,實行保護貿易,等等。總之,國家的使命是促進財富和生產力增長,使本國由野蠻轉變為文明,由弱小演化為強大。
李斯特的觀點在他生前雖然不受重視,而且還被當時的社會主流所排斥。但是在他死後(窮困潦倒中自殺),卻促成了德意志第二帝國在經濟上的騰飛——實際上後世所有在經濟上實現起飛的後發國家,大多都是走李斯特的路線而成功的。
而在德意志帝國的經濟起飛之後,為了對抗工人運動的威脅,俾斯麥當政時期又開始實行社會福利制度,強力推出6000餘條保護勞工的法令。讓德國成為了當時世界上人民福利最好的國家。
李斯特的國家主導經濟的路線和俾斯麥的國家需要照看人民的政治理念,再加上普魯士的軍國主義,結合在一起就被一部分德國社會黨人捧為“王朝社會主義”。而到了霍亨索倫王朝垮臺之後,這種主義又被稱為“國家社會主義”。
順便一提:普魯士軍國主義、李斯特經濟路線和俾斯麥推動的社會福利其實是三位一體的。普魯士軍國主義的威權是推行李斯特主義和社會福利的政治基礎,而李斯特主義給德國帶來的經濟騰飛又是軍國主義和社會福利的經濟基礎,最後社會福利又成了軍國主義和李斯特主義的社會基礎。
在德國戰敗之後,普魯士軍國主義遭受重創,無力保持原有的威權。李斯特的經濟主張便失去了一個重要的基礎。而且德國經濟又遭受《凡爾賽條約》摧殘,失去了經濟基礎,德國的社會福利體系也隨之崩潰,最後普魯士軍國主義的力量又不足,自然也就無法壓制工人運動。三位一體的國家社會主義完全崩潰,這就造成了魏瑪共和國的虛弱和混亂。
而工人運動在魏瑪共和國蓬勃發展的後果,就是德國布林什維克黨和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的壯大!
而納粹上臺初期的經濟奇蹟的原因,其實是讓納粹黨和普魯士軍國主義結合,形成新的強大的威權,恢復了“三位一體”的國家社會主義。
“王朝社會主義……這是當然的,我想我們可以稱之為國家社會主義。”赫斯曼知道,王朝很快就要沒有了。他思索著說:“另外,我們還需要有大德意志主義和歐洲主義。大德意志主義就是追求諸德的終極統一,這是普法戰爭沒有完成的使命!目前的危機的根源也在於此,一個分裂的德意志不足以成為歐洲的主導力量!而缺乏一個主導力量的歐洲,必將在不斷內耗之中削弱,最後被新大陸所取代,永遠失去領導世界的力量。”
赫斯曼最後總結道:“史塔西的指導思想就是以國家社會主義振興和統一德意志,再以一個統一的德意志領導歐洲,使之成為一個強大而團結的整體!”
“聽上去非常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