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洪峰一來,連逃的機會都沒有。
有這樣的德政伴身,蔣德璟自信百年之後都能有個好名聲。所以嘛,國家有限的資金就該投入到這些能看得見摸得著有利於民生的大工程之中。
後面三位新入閣閣老也都各有打算。
這事其實就是濟州島事件的翻版,如果不是這回吳��才諾南鋼攏�溝盟鉲�ズ筒添�虜荒芄�槐硎痙炊裕�峙履詬笞約壕拖饒制鵠戳恕�
“三個軍,十萬人。打蒙古未必就那麼困難。”秦良玉道:“如今軍心正盛,若是五年不戰,這鐵打的軍心怕也要鏽蝕了。”
朱慈烺點了點頭。這是他會議開始以來第一次表態。
總裝備部左都督王世欽坐在將官之末,道:“實在不行,第一軍也是可以調到蒙古的。”
尤世威瞪了一眼王世欽,倒不是因為他說的是實話,而是侵犯了總參謀部的職權。王世欽自知失言,生硬地別過話頭,道:“如今我軍還有一樣利器正在定型,如果定型成功,年內就能裝備一個師。”
朱慈烺再次點了點頭。
王世欽說的這利器就是連珠火銃。
連珠火銃在原歷史時空中以康熙年間戴梓的二十八發連射聞名,其實這種先進概念的火銃並非戴梓拍拍腦袋就想出來的,而是有明確地歷史傳序。
首先是萬曆時候趙士禎發明的迅雷銃,以五支銃管填裝連射,開創了轉膛連射概念。其優勢很顯見,一銃能當五銃用,火力直接增加了五倍。然而迅雷銃之所以沒有被將軍們青睞,是因為技術條件不成熟,裝填困難,造型過大,無法編練戰陣。
大明的軍事愛好者們並沒有放棄迅雷銃,仍舊在增強火力的正確思路上前進。只不過迅雷銃上配備的盾牌、斧子、矛槍等配件逐一被拋棄,最終迴歸其火銃的本質。
戴梓正是在其父戴蒼的基礎上,發明了二十八發的連珠火銃。
如今提前二十四年登上歷史舞臺的連珠火銃,正是名叫戴蒼的生員設計,雖然達不到二十八發連射,但也做到了八發連射。而且不同於以往銃管集合的概念,連珠火銃並沒有八支銃管,而是使用一個轉膛彈倉,將預先準備好的子母彈透過彈倉上膛,然後由燧石擊發。
這種火銃如果放在後世論壇,肯定有人稱之為“左輪步槍”。如果讓明軍的老炮兵們看到,肯定會叫它“手持弗朗機”。
其原理的確是從弗朗機炮的後裝概念沿用而來。
雖然發射速度快,但同樣也有弗朗機炮的缺陷。
其一:金屬密封不夠,容易造成發射藥的氣體洩漏,導致射程縮短。
其二:沒有夯實的火藥,威力比前膛裝火銃威力更小,破甲距離更近。
原本還有容易炸膛的機率,好歹因為大明的鋼產品質量進步而下降到可以接受的程度。
即便只有前兩條缺陷,也足以導致這種八連發的連珠火銃無法取代現役的燧發銃。王世欽說一年之後的產量可以裝備一個師,但不會有任何一個師願意用這種火銃,註定只能小規模製造,用來裝備軍官衛隊——他們更需要近距離高火力的自衛。
也是戴蒼和他的連珠銃出現,朱慈烺才意識到自己在輕兵器上的投入實在太少了。火器的研發重點在重炮,為日後的艦炮打底子。剩下的精力也多放在了火藥、炮藥配方的改進上。
明軍內也有炮兵優越論。即便是最早的一七改,也能在二里內發揮巨大威力,然而火銃卻只能等敵軍進入七十步之後才能射擊。許多戰意不堅定的僕從軍,在經過大明火炮洗禮之後直接潰散了,根本沒有火銃對決的機會。
然而火炮對於道路和後勤的要求實在太高了。在乾冷的遼東還能勉強使用,但對於草原、叢林卻力所不逮。而這兩個方向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