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固定人數,而是根據地域劃分。
這是法西帝國設定的標準。
黑旗軍中,會根據需要設立北方軍團,南方軍團之類的大編制。
附庸國的軍隊則統稱為國名加軍團。
這方面,同盟國這邊就顯得稍微混亂一些了。
除了那種只有一個城或一個鎮的小邦國外,神聖羅馬帝國下轄諸邦都有資格組建屬於自己的軍團。
因為德意志諸邦之間實力差距過大,導致同盟軍的軍團人數差別過大,讓統計兵力的工作變得複雜化。
因此,神聖羅馬帝國更傾向於人數恆定的師級編制。
弱化軍團的編制。
比如,奧爾夫中校所帶領的這個營,就是跟數個邦國軍團在一起組建的一個師級編制。
沒錯,在同盟國這邊,軍團級編制因為人數不穩定的原因,很多時候都在師級編制乃至團級編制之下……
實際上,這就是神聖羅馬帝國弱化了軍團級編制,大規模會戰的時候都是以師級編制為大的作戰單位。
很多個師在一起,就會組成某某作戰叢集。
理所當然的,作戰叢集也是臨時編制,隨時會拆分解散。
比如說這一次會戰中卡爾大公帶領的三十萬大軍,就被稱之為斯圖加特作戰叢集,因為大軍指揮總部設立在斯圖加特而命名。
不出意外的話,此戰過後就不再有斯圖加特作戰叢集了……
反觀法西帝國一方,則沒有作戰叢集一說,黑旗軍就是黑旗軍,蘇格蘭軍團就是蘇格蘭軍團,哪怕比利時軍團只剩下幾千人,仍然作為一個單獨的編制。
這種編制有一個很大的好處,就是來自同一個附庸國的官兵可以一直待在一起戰鬥,不用被強行糅合到其他部隊裡。
而且因為法西帝國治下的附庸國數量不多,不會跟神聖羅馬帝國這邊讓軍團編制變成一團亂麻,而不得不弱化處理。
此時,神聖羅馬帝國這邊的糅合處理弊端就顯露出來。
很多編制中,有著來自不同邦國地域的官兵,甚至很多時候他們之間的方言溝通都不便,配合作戰自然不盡人意。
這也是同盟軍一直打不過黑旗軍的原因之一。
在佔據上風的時候這個弊端還不算什麼,但在逆風仗裡,這個弊端就比較要命了。
互相都不服的德意志邦國官兵,眼瞅著法提斯帶著騎兵大隊殺過來,沒幾個人願意留下來死扛,十幾萬步兵在短短半個小時的時間裡,就一鬨而散!
奧爾夫中校帶著自己的本部士兵跑路不是個例,而是絕大多數人的選擇。
:()一天不打仗朕就渾身難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