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的盟軍部隊,顯然也抱著同樣的打算。同蘇軍相比,從西線發起攻勢的美英盟軍,顯然佔據著一定的有利條件,要知道即便是在諾曼底戰役結束之後,德軍仍舊沒有大規模的調動兵力前往德法一線組織防禦,在德軍指揮高層看來,他們的主要敵人仍舊是蘇俄,同美英相比,這個紅色的敵人更加具有威脅性。
就這樣,截止到十月中旬,美英盟軍奪取法國首都巴黎之後,德軍在西線戰場的主要兵力,仍舊只有人員裝備不滿編的六十個師,至於說其中的裝甲師,則只有少得可憐的五個,且每個裝甲師擁有坦克數量不超過二百輛。
不過即便如此,隨著莫德爾元帥奉命西調,在他的有效指揮下,德軍仍舊在易北河沿岸,建立起了牢固的防線,隨即強有力的阻攔住了美英盟軍的東進。自十月中旬到該月末,長達半個月的時間內,德軍同美英盟軍在易北河一線展開了殊死的搏鬥,儘管美英盟軍佔據著兵力上的絕對優勢。而且還牢牢地把握著制空權,但是他們的戰場推進,卻是一無所獲。不僅如此,他們甚至在德軍兩次突如其來的反突擊作戰中,被打的狼狽後撤,一度丟失了易北河西岸戰略要地施騰達爾。
面對這一被動的局面,盟軍指揮官們頗為無奈,只能坐看著自己的盟友,同時也是對手的蘇俄人,一步步的向柏林持續推進。
與美英盟軍的情況不同。儘管蘇軍在前線推進的道路上,面對著德軍殘餘主力部隊地抵抗。但是在數年的對德戰爭中,無論是蘇軍中地指揮官。還是普通計程車兵,都已經受到了絕對地磨練,他們清楚的知道如何同德國人作戰,如何在有效消滅敵人的同時,儲存自己的實力。與此同時,隨著他們在戰場上的推進,德佔區的各國左翼政黨。也相繼發起了旨在配合蘇軍攻勢的起義、游擊戰。從十月初開始,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奧地利、波蘭等國,先後爆發了大規模地反法西斯武裝起義。他們破壞德軍的後勤運輸線、兵站、飛機場;暗殺德軍指揮官;甚至集中兵力進攻德軍防線後翼防線,在匈牙利,以匈共、匈牙利民族農民黨左翼為首的民族獨立統一戰線,甚至一度組織游擊隊。破壞了布達佩斯外圍的全部鐵路運輸線。
各方面的原因集合起來,從而使得蘇軍在正面戰場的推進相當順利。
十月中旬,以烏克蘭第一方面軍、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為主力地蘇軍進攻兵團。在烏克蘭第四方面軍右翼配合、白俄羅斯第二方面軍左翼配合下,以十六個諸兵種合成兵團、四個坦克集團軍、兩個空軍集團軍的絕對優勢兵力,對波蘭境內維斯瓦、奧德河一線的德軍重點防禦地帶發起猛攻。
按照蘇軍最高統帥部地戰役制定計劃,這一戰役的最終目的以及根本企圖,就是為了粉碎德軍A集團軍群並前出奧德河,從而為向柏林實施決定性突擊創造條件。在戰役的安排上,蘇軍進攻部隊的企圖是,先以維斯瓦河左岸地區的馬格努謝夫、普瓦維、桑多梅日三個登陸場為出發點,分別向波茲南方向、羅茲方向以及波蘭北部方向實施縱深的迂迴突擊,以撕裂德軍的防線。當這一步戰役企圖實現之後,蘇軍各個方向的進攻部隊,將會向西發動快速突擊,以擊潰德軍企圖前來增援的後備部隊,同時,三個突擊方向於西里西亞工業區西部地域會合,從而對該地區的德軍防禦部隊實現合圍。
這是一場沒有任何懸念、在戰役發起之初就已經基本決定了最終勝負的戰役。為了贏得這場戰役,蘇軍戰前空前擴充了烏克蘭方面軍以及白俄羅斯方面軍的實力,參與這場戰役的四個方面軍,實際上已經不再是原本意義上的蘇軍方面軍,而是一個大規模的戰略集團。四個方面軍,共掌握兵力二百二十餘萬,火炮、迫擊炮近三萬四千門,坦克、自行火炮七千餘輛,作戰飛機五千餘架。而在如此龐大的軍力對面,則是看上去渺小很多的德軍A集團軍群。在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