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搞清這個戰術名詞,那就要把它一點點拆開來看。彈幕射擊很容易理解,那就是以強大的炮兵為依託,以密度極高的炮火,在一定區域內形成類似於幕帳的覆蓋式打擊。而徐進彈幕襲擊,顧名思義,那就說這種覆蓋性的炮火打擊是移動的,它的打擊區域是以步兵的進攻方向為指導,逐漸向敵人防禦的縱深地帶徐徐推進的。做一個較為形象的比喻,在徐進彈幕射擊的過程中,執行進攻任務的步兵,與炮兵所構築起來的火力覆蓋區域,就像是一輛壓路機的前後輪。無論步兵這個“後輪”如何的推進,他們始終是處在己方炮兵的提前掩護之下,他們所進攻的敵方陣地,都是已經被己方炮兵所耕犁過的了。
徐進彈幕射擊分為兩種,一種是單層徐進彈幕射擊,這種炮兵戰術在一戰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它一般要求炮兵七分鐘一次齊射,從而為己方步兵的推進掃清障礙。而今,蘇軍採用的是雙層徐進彈幕射擊,其平均射擊頻率也是七分鐘一次齊射,只不過這炮擊卻分為兩層。其第一層是犁過敵方的陣地,為己方步兵的衝鋒提供炮火掩護,而第二層炮擊,則是針對那些躲進防禦陣地內,從而逃過第一層炮火洗禮的敵方步兵,這突如其來的又一次覆蓋式炮火襲擊,能夠在最大程度上殺傷這些倖存的敵人。
毫無疑問,這種滾筒一般,將炮火以覆蓋型打擊的威力持續前移的炮兵戰術,首先需要地就是數量驚人的炮兵集團,其次。便是數量更加驚人的彈**補充。毫不客氣地說,在如今這個年代,除了蘇聯人能夠有效的運用這種戰術,別的任何一個軍事集團,都玩不起這個遊戲。
蘇軍猛烈而有效的炮火攻勢,很快撕開了他們前進道路上的一切障礙,面對蘇軍如此大規模的進攻,從未想過戰役會從北線打響的德軍措手不及,他們的甚至來不及做出具體地戰役部署,蘇軍的進攻就已經突破了他們地防線。
八月二十六日。蘇軍從六個方向全面突破德軍的西德維納河防線。隨後兩天,以波羅地海沿岸方面軍、白俄羅斯第三方面軍為主力的蘇軍部隊。在保持對德軍維傑布斯克集團正面猛攻的基礎上,從側翼迂迴穿插。並最終在二十八日完成對該部總計五個師的德軍的合圍。
就在維傑布斯克德軍集團陷入重圍的同時,白俄羅斯第三方面軍一部,成功突入德軍坦克第三集團軍與第四集團軍之間的防禦縫隙,並先後佔領羅佩力、鮑裡索夫兩市,從而徹底截斷了這兩支德軍裝甲部隊之間地聯絡。
同樣是在這一時間,白俄羅斯第一、第二方面軍在突破了德軍的沿河防線之後,迅速發起了向其防禦縱深快速突進的戰鬥。面對蘇軍突然而迅猛的打擊。該線德軍抵抗微弱,致使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很快攻佔了莫吉廖夫。
莫吉廖夫的失守,對於德軍的整個北方防線來說,是一個致命地打擊。在德軍的北方防線上,以明斯克為中心的防禦體系,就如同是一個“旦”字形地結構。奧爾沙、莫吉廖夫、博布魯伊斯克。這三個主要防禦點所連結而成的防線,就成為“旦”字的下橫,他們是防禦蘇軍進攻的主要防線。而作為“日”字存在的明斯克。它本身沒有牢固可靠的防禦工事,其存在的主要作用,是為前方的防線提供後備支援。
而今,莫吉廖夫失守,也就等於是德軍佔據的明斯克向蘇軍敞開了懷抱,蘇軍隨時可以出動兵力,直插德軍的這個防禦心臟所在地。
莫吉廖夫失守所帶來的災難性後果很快顯現出來,九月一日,在鮑裡索夫實現突破的白俄羅斯第三方面軍主力迅捷南下,兵鋒直插德軍奧爾沙集團後腰。與此同時,在莫吉廖夫實現突破的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右翼部隊揮軍北上,雙方的對攻鋒芒,在奧爾沙以西地區彙集,從而與九月四日,將仍舊滯留在奧爾沙區域的德軍集團裝進了口袋。
就在同一天,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