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他命人找到了煤,但是以這時代的煤的開採能力,煤根本不可能進入千家萬戶,成為替代燃料。朝歌人需要的還是木材。
如果下了這樣的手令,簡直是逼朝歌人去死。
“拿我手令,再調三千人上山植樹,務必保證朝歌人的用度。”古凡下令道。
“這……是,大帥!”
其實朝歌的問題遠不如後世嚴重,真正的嚴重的是官府的不作為。這時代的官兒,收稅,又或是逼百姓服徭役。他們熟,也習慣。
可要是為百姓服務,植個樹,種個林什麼的,真心沒這個習慣。
哪怕是大商的王,他們也只習慣於服務於貴族,也就是奴隸主。普通百姓從未入過他們的眼,若非如此,紂王也不會失了天下。
就朝歌現在擁有的力量,不弔打四方,但是與西歧剛正面,實在不是問題。
紂王,古凡,他就要管,就要搞好了。
因為在其位,謀其政啊!
他想要信仰力,這便是古凡的付出。(。)大雁塔拍**寫真美女一絲不掛尺度全開不雅照曝光!!號:meinvmo(長按三秒複製)線上觀看!
第456章、姬發出事
這是古凡的交換,也是他了結因果的方式。
好在中國人是環保意識極強的一個民族。
早在久遠的遠古時代,三王五帝們就已經注重了人與自然的和諧。
一部易經,闡述的道理,就是平衡兩個字。
在中國人的思維裡,唯有陰陽調和,五行平衡,方能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春秋以來的思想發展,更是將人與自然以及天地跟國家政治聯絡了起來。
古凡的植樹造林,不僅僅是為了滿足朝歌人民的燃料用度,同樣也是這樣宣傳的。
這麼好的宣傳機會,古凡才不會錯過呢。而且他宣傳人與自然,宣傳他的植樹造林,就是紂王知道了也不會什麼。
而這時代的智者們也沒有發現古凡這麼幹有什麼不妥。
畢竟這可不是一個天下全歸王一人的時代,“賢人”宣傳自己“賢”,其本身便是公開允許的。
比如伯夷叔齊是中國古代有名的賢人,孟子稱他們是聖之清者。古人對伯夷叔齊投奔周國多有記載。
《呂氏春秋·誠廉》記截:伯夷、叔齊二人聽西周“有道”,便投奔西周去了。
這樣的行為,如果在今天肯定會被罵個狗血噴頭,可是在古代,這就是“賢”。
是儒家宣傳了兩千年的“賢”。
這宣傳,也是沒的了。
當然,這兩個人確實也是賢人。不過他們的“賢”卻不是儒家所宣傳的“賢”。他們的“賢”恰恰是儒家所未宣傳,或者故意不宣傳的地方。
伯夷叔齊是中國古代有名的賢人,孟子稱他們是聖之清者。儒家對伯夷叔齊投奔周國多有記載。但他們到周國之後的情況就很少有人提及了。但這未提的,才是他們的“賢”。
他們深入觀察西周的道德風尚,發現武王派叔旦去策反紂王的高官膠鬲,以“加富三等,就官一列”為條件,簽訂盟約,一式三份。一份以牲血處理之後埋在四內,然後各執一份而歸。又派召公去策反微子開,以世世代代為長侯,又把桑林和孟諸這兩個地方送給微子為條件簽訂盟約。一式三份,“血之以牲,埋一於共頭之下,皆以一歸。”伯夷叔齊聽到這些事情之後,相視而笑;熹!奇怪啊!這不是我們所追求的“道”。過去神農氏執政時,桉時祭祀,但不為自已祈福。對於大眾來,忠信盡責,但沒有索取。武王用這種辦法對待殷國,就是“以亂易暴”。現在天下昏暗,周德衰敗。與其在周國混而玷汙自身,不如避開他們而潔身自好。於是,他們隱居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