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件事,你去跟我姐夫和陳東商量一下,先把香菇的銷售遷回來。丁常務那人我曉得,不給他點盼頭,不會輕易答應什麼的。”
在內地國企裡混過的人,很多事不用領導明言,也知道如何辦。
正起身的王賢成連忙道:“要的,我明日就跟他們談。縣裡要做大事,我們私營企業出力是應該的,但也要量力而行。”(未完待續。。)
第三百一十七章 公司分裂(四)
在有足夠利潤驅使的情況下,一項新技術的推廣速度是駭人聽聞的。
袋裝香菇種植從引進到小規模推廣,不到四年的時間,已經遍地開花。香菇的零售價格也從四五塊錢/斤跌至兩塊五/斤,香菇乾的價格也從四五十元/斤跌至了不到三十塊錢。
日本市場規範得好啊,有嚴格的法律監管,單單一個農藥殘留問題,就將大陸的無數菇農、販子擋在門外。加之日本人固執的排外操性,即使質量能達標的個別菇農,也只能透過日本商社這一奇葩組織,受他們的盤剝後才能進入日本市場。‘山裡人家’公司不同,進入這個行業早,從一開始就嚴格控制農藥使用,而且透過‘冢越’商社曲線進入日本市場獲得了高額利潤,這就是陳東來找李家明‘討公道’的底氣。
沒有他陳東,李家明能拿到100日元/斤的鮮菇收購價、1000日元/斤的幹菇收購價?
這也是鄧灝一直願意跟陳東談,而不是直接拒絕的原因。這事有訛詐的意味,但人家確實有這個訛詐的實力!
‘松本’、‘吉野’等商社的收購價又跌了,鮮菇跌到了51日元/斤、幹菇跌到了549日元/斤。若是失去了陳東這個合作伙伴,公司就得去接受‘松本’、‘吉野’的盤剝。今時不同往日,這項技術擴散得如此快,短短兩三年工夫就遍地都是,陳東有資金、有渠道,其他縣區有技術、有資源,他完全可以另起爐灶,與他人合作。
那就談唄,陳東要求以他持有的股份為底線,以銷售公司去年與今年的總贏利乘1。5估值,收購銷售公司30%以上的股份;鄧灝以劉新、帥勇他們持有的公司股份為線,只同意賣出10%以下的股份,而且以今年公司的贏利乘3估值,兩人談得只差想打架。
“阿灝,我們互讓一步,18%?不能再少了!”
“不可能!你要了18%,阿新、阿勇、成叔呢?沒有他們,你賺個屁啊?”
“阿灝,做人不能太死心眼,他們有錢嗎?”
鄧灝雖然沒有陳東聰明,但多拖一天、多爭一分股份那都是利益,他哪會輕易讓步?
“做人不能太沒人情味,公司是他們搞起來的?”
一個半粵省老鄉,用普通話吵了近一個星期,也沒吵出個所以然來,倒是他倆的手下到處跑馬圈地,將廉價質次的棉籽殼銀耳,推銷到了大江南北。
這是一個浮躁的年代,當解決了溫飽問題之後,產品的包裝變得很重要。除了一些非常節儉的家庭主婦外,稍稍寬裕的人家都會選擇包裝精美、價格差異不大的產品,有錢的人甚至就樂意花高價,買漂亮、高檔、有面子的東西,最好是能用人民幣做成衣服穿在身上。
當‘遠山’公司的精緻包裝棉籽銀耳出現在市場上時,瞬間與那些散貨銀耳拉開了檔次,受到顧客的歡迎;而那些高檔雜木銀耳,就因為包裝是廉價但精緻的木盒,由於標明瞭原材料是慄木、椴木等原因,也迅速被不差錢的顧客買走,甚至被人用來當成饋增禮品。
產品的熱銷、市場前景的美好,讓王賢成等不及新廠房的建成,迅速將崇鄉、高橋那些閒置的校舍改成生產基地,將大批的農民變成了工人,將產能迅速擴大。以前答應與陳東站同一陣線的劉新、帥勇,見公司發展如此快,也扔下那些野望,跟在曾春後面